• 4

防止鏡頭發霉,切勿存放乾燥箱!=>大家討論一下吧

大家好

在網路看到一篇文章

大家討論一下吧

引用自奇摩知識


作者:jiabee@anet.net.tw

文章撰寫日期:2010年11月2日


台灣地屬潮溼,無論任何物品幾乎都會發霉。部分物品基於珍貴、精密等因素,絕不能讓其發霉,例如照相機的鏡頭就是最好的例子。相機鏡頭一旦發霉,解像力就會大幅降低,甚至造成所拍之影像完全無法被接受。


鏡頭的鏡片發霉,通常有兩種程度:比較輕微的是黴菌的菌絲僅僅是附著在鏡片的表面,遮蔽並擾亂光線,而嚴重的是菌絲還會吃掉高級鏡片表面的稀土族元素燻膜,使鏡頭抵抗耀光的能力大幅降低,造成雙重傷害。如果發霉的鏡片恰好是鏡頭最外側的兩片鏡片,還可以趁早擦拭乾淨,但偏偏大部分時候都是內部的鏡片發霉,這就非常麻煩了。


如果是體積大一點的名廠鏡頭發霉,通常可以透過總代理公司,送回原製造廠修復,但是多半曠日廢時,而且費用高昂。最主要是因為原廠技師必須仔細拆解鏡頭,然後將所有被黴菌感染的鏡片作廢,再以全新的鏡片取代之,然後重新組裝鏡頭,再經過繁瑣的各種光學校正、同心度校正等手續才算完工,所以,修復一只鏡頭的費用,經常會超過鏡頭原價的一半,甚至更高。通常苦主聽到報價之後,都會陷入「修?還是不修?」的兩難思考。


而體積較小的消費型數位相機,如果鏡頭發霉,大多都是整部相機宣告報廢。因為這種形式的鏡頭,不但鏡片體積微小、設計與組裝工程中並未保留再分解的餘地,縱使能修,費用多半比重新再買一部相機還要昂貴,遇此情況,真的就只有整台放棄了。


接下來要說明鏡頭發霉的真相。


鏡頭為何會發霉?只有兩個原因:


一、有黴菌孢子落在鏡片上,加上

二、鏡頭處於孢子適合成長的環境


先解釋第一點:黴菌孢子無所不在,從地層深處一直到大氣層外圈都有,而且密度驚人。可以這麼說:地球上任何物體上都有黴菌孢子,差別只在於密度,例如無塵室裡面的孢子就極少,還有經過放射線照射的密封食物罐頭裡面也為數不多。要從根本處杜絕發霉,就必須極度減少物體表面的孢子數量。但不可否認,這點很難辦到,因為物品只要曝露在一般空氣中,平均一平方公分在一秒鐘之內,就會有只少有五個孢子附著於其上。


說到這裡,請讀者想想看,當我們到攝影器材行購買鏡頭時,售貨員從櫃子裡面拿給你全新盒裝的鏡頭給你打開來檢視時,您有遇過鏡頭已經發霉的嗎?從來沒有吧?放在店內的鏡頭,停在店內的時間,少則一兩週,多則數年,為什麼從來沒有一只鏡頭會發霉?反而我們買回去之後,卻常常在短期內發霉?店家是怎麼辦到的?答案是:「只要不讓黴菌孢子沾染,就根本不可能發霉」。鏡頭在生產時,基於工廠的無塵環境,僅僅接觸到極少量的孢子,然後鏡頭就被裝入塑膠套,然後包裝在盒子裡面,從此,就沒有黴菌孢子會落到鏡頭上面去,任憑店家將鏡頭堆置在店內數月、數年,鏡頭就是不會發霉,縱使在台灣極為潮溼的空氣裡也不發霉。


不過,鏡頭總是會賣出的,只要一離開紙盒,鏡頭就暴露在孢子的落塵轟炸當中,隨時等待成長的機會。重點就出在這裡:遭孢子污染後,要如何防止孢子發芽?

提到發霉的原因,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濕度」。沒錯,「濕度」是造成發霉的最根本原因。台灣夏天的相對濕度平均是69%,而到了秋冬,更攀升到80%。很明顯,台灣是屬於「重度潮溼」的區域。我們拿美國加州北部來比較看看:加州夏天的平均濕度是36%,冬天也只不過45%,比台灣低得太多,東西幾乎不發霉。濕度的確是影響黴菌成長的重要因子,因此,「乾燥箱」這種產品就應運而生。


所有有效率的乾燥箱,都是需要耗用電力的。他們的基本原理是機箱側部有一個以電力加熱的吸水盒,盒內裝有矽膠或是沸石等吸水物質,它們將機箱內的水份吸收,當飽和的時候,小型電熱器啟動,將吸水物質內的水份加熱,把它們「烘乾」,並且用活瓣導引水蒸氣向機體外方排放出去。然後吸水物質又開始對機箱內,展開新的吸水行程,週而復始,使機箱內的空氣保持乾燥。隨著不同的吸水物質與加熱循環,乾燥箱內的空氣相對濕度大約平均是35%。如果您的乾燥箱裡的空氣濕度超過40%,您的乾燥箱必然有問題,裡面存放的物品絕對不保,請特別注意。而乾燥箱基於其化學材料的限制,很難將空氣濕度降到30%以下。


問題就從這裡開始。


首先,乾燥箱的除濕能力是有極限的,請看前面所提到的數字,一般乾燥箱內的濕度,往往比起美國加州夏天的室外空氣還要高。在這種濕度之下,您寶貴的鏡頭放在裡面,只會「稍晚發霉」,而不是「不會發霉」。這種情況,絕非您所樂見。


另外,「濕度」只是導致發霉的「根本原因」,而「附帶條件」卻還有很多,如果空氣濕度高,但是「附帶條件」搭配得宜的話,黴菌仍然是無法成長的。所以,如果您無法巨幅的降低空氣濕度(低於5%)的話,最好從「附帶條件」下手。


造成黴菌成長的附帶條件是:


一、溫度

二、光照

三、氣流


先談溫度。


黴菌要生長,大多在攝氏零下五度到六十度的範圍之間(在合適的濕度之下)。如果環境溫度在這個範圍之外,黴菌幾乎是不會成長的。但是,很明顯的,您不會把珍貴的鏡頭放到冰箱的冷度庫裡面,或是長時間放在六十度以上的高溫中。而市售的保存箱,也沒有這樣設計的機種,因為根本不實際。


因此,我們來看第二項:光照。


黴菌要成長,必須是在暗處(搭配合適的濕度與溫度)。如果您無法在濕度與溫度上做到完美,就從光照方面著手。這一點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大利多,因為,要塑造一個光亮的環境並不困難。除了有陽光之外,省電燈泡光源也是廉價而隨手可得的。具體的作法,就是避免將相機、鏡頭等存放在暗處。應該讓它們多照到光線。相機不用的時候,可以放在窗台等等地方,只要曝露在明亮的光線之下,就能有效的壓制黴菌的成長。最壞的作法,是把相機放在攝影背包裡面,那兒又濕、又陰暗,恐怕只需要一兩個月就會開始發霉。而乾燥箱裡面並沒有燈光照明,雖然濕度略低,但屬於黑暗的環境,不利於防霉。


第三點,也是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氣流。


黴菌要成長,四周的空氣必須靜止。如果存放相機的地方,有空氣在流動,黴菌會有效的停止生長。這裡說的空氣流動,除了是微風之外,連非常微弱的氣流都是有效的。您可以做以下的實驗:買一部 V 牌的空氣循環扇,開微風即可,然後任意擺放在室內、風向不拘。另外在遠處的桌面上放置一塊溼的抹布等物。您會發現,不論空氣的濕度是多少,這塊抹布會在24小時之內乾透,不再濕潤。這說明了氣流對於物件表面強大的影響力。乾燥箱裡面的空氣是絕對靜止的,非常不利於防霉。一部高級空氣循環扇,價格可以低至兩千元出頭,放在屋內,只需要開微風,就能讓整間屋子的空氣全部動起來,相機只需放隨意在桌上,就已經能夠長期不發霉。效果遠勝於放在乾燥箱內。


當然,放置相機、鏡頭的環境應該絕對避免油煙、大量落塵、花粉,還有,相機不用時,上面的指紋與油脂必須擦拭乾淨。相機擺放時,不可裝在皮套裡,必須裸機擺放。皮套僅僅可以用在攜出拍照之用,不可長期包覆相機。


結論:乾燥箱因為「陰暗」、「空氣不流動」以及「不夠乾燥」三項原因,並不適合存放相機、鏡頭等物。要保存名貴的光學設備,不如放置在開放性的明亮空間,搭配適度的空氣循環,即可達到最佳效果。


附記:如要打造一部夢幻級的存箱,不是不可能,只要在現行的乾燥箱設計之內,額外增添照明燈管,以及微型風扇以製造氣流,即是最頂級的「相機保存箱」了。

2011-11-27 9:25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鏡頭 乾燥箱
其實,最夢幻的儲存箱,應該是故宮的文物保存箱吧!!
想想人家的條件:
1.避光:避免紫外光的促進老化。
2.低濕度:溼度太高跟太低都不好。
3.充氮:避免空氣接觸的氧化。

一般而言,黴菌是嗜氧性菌,沒有氧氣就可以一勞永逸,再者,人家文物放個幾十年了,鏡頭應該比文物“耐”吧!!

胡言亂語...

空氣流通處不會長黴菌???

放片土司在餐桌上,讓通氣流通,看看會不會長黴菌~

一般放在防潮箱裡面還會發霉的,不是塞太多(超過防潮箱除溼能力)

就是沒有經過基本處理,就直接塞進去防潮箱...

然後買的防潮箱又太小(除溼力不足)才會發生問題...

這邊講一個基本觀念,不是所有的防潮箱的除溼心臟都是一樣的.....

我手邊有收藏家 AX-106 跟 AD-66~

AX-106 是最近新買的,AD-66 買了10年左右,最近剛換過除溼心臟,所以也可以當成新的~

小弟有做過實驗,先櫃門打開3小時且不插電,讓2咖防潮箱跟環境相同濕度、溫度~

然後關櫃門、差電,開始除溼(都是空箱),都開到 High~

3小時候,AX-106 濕度降到 7%,AD-66 還在33%.....

除溼心臟的除溼能力,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更不要說更高階的精密儀器用,恆溫、恆濕機型了~

其他像是儲酒器(儲酒箱)不也都是恆溫、恆濕.......如果這樣會長霉...那糟糕了......

況且,如果防潮箱會導致發霉,那故宮存放的古畫、文物不早就完蛋了~

故宮的文物存放室,就是一個超大型的恆溫、恆濕系統...好嗎???

這種文章......稍微想一下就知道可信度極低了......

EOS 1D X+EF 16-35mm F2.8L II+EF 24-70mm F2.8L II+EF 70-200mm F4L IS
它說的沒錯,但它的內文只說不適合,沒提到樓主標題所言(切勿放防潮箱)<<標題殺人法?

發霉因素,正如資料庫死結原因或意外事故,需全部因素成立才會成立
(孢子+溼度+溫度。而流動空氣->溼度改變)
而解法只要防止其中一個因素,就可以阻止。

電子防潮箱的原廠說明書寫的這麼清楚。聽民眾說不如聽專家說。

kkman0730 wrote:
大家好在網路看到一篇...(恕刪)

kkman0730 wrote:
大家好在網路看到一篇...(恕刪)
我是攝影幼幼班
關於黴菌的資料或許是很正確的~~但那是生物學的的角度~~

從經驗上來說~~放防潮箱還是有助於保護長久不使用的相機或攝影裝備的....

想家裡有很久沒用的CANON EOS 500沒放防潮箱
35-80鏡片就有輕微的黴產生

另外的FM2放箱子裡10年過去了就算沒再換乾燥包(傳統的)還是鏡片很乾淨~~
個人經驗啦!!

畢竟三個元素不是"同比例的"
"濕度"應該還是最大最大的關鍵點吧!!??

還是感謝分享!!

Mogami wrote:
胡言亂語...空氣流...(恕刪)


我也覺得是在屁

你在山上居住的話
擺在戶外試試看啊

陽光也有,氣流也有,濕度高的時候
一樣給你發霉到死
這是拿理論在瞎扯的文章,
典型的偽科學,大家別被唬弄了。

真正的科學是,把你理論/實驗的變數和結果全都開出來講清楚,
例如在相對濕度控制在40%的防潮箱,放進一顆鏡頭,
這樣三年後鏡頭還是發霉,證明即使密閉控濕的空間下還是會發霉,所以提出防潮箱無用論。

但大家看這一段
.........乾燥箱內的空氣相對濕度大約平均是35%...........
首先,乾燥箱的除濕能力是有極限的,請看前面所提到的數字,一般乾燥箱內的濕度,往往比起美國加州夏天的室外空氣還要高。在這種濕度之下,您寶貴的鏡頭放在裡面,只會「稍晚發霉」,而不是「不會發霉」。這種情況,絕非您所樂見。

看到偽科學開始掰的地方了嗎?
"在這種濕度之下,您寶貴的鏡頭放在裡面,只會「稍晚發霉」,而不是「不會發霉」"
這句是整篇唬爛開始的關鍵句,
在40%的相對溼度下"保證"會發霉嗎?你的根據是甚麼?
就算40%的相對溼度無法保證"絕對不會發霉",請問"稍晚"要多久?
你先去做個實驗把"稍晚"的時間試出來再來講好嗎?
我的Nikon FM2帶鏡頭放在防潮箱裡有十幾年了吧,上一次拿出來看是三年前,沒有發霉。
請問放多久才會發霉?

偽科學就是一開始先拿一些真正的科學知識讓你覺得他是真的在講科學,
然後在"假設"、"條件"、"根據"上含混跳過帶進他很誇張的命題,
你會呆呆的想說他前面講的都頭頭是道,結論應該是真的。
事實上我們一看到很誇張的結論,
第一步就是先去看他的"假設"和"條件",
要不是含混帶過,就是根本是誇張不合實際的假設和條件,
馬上就知道整個命題是瞎掰唬爛的。

看一下結論

結論:乾燥箱因為「陰暗」、「空氣不流動」以及「不夠乾燥」三項原因,並不適合存放相機、鏡頭等物。要保存名貴的光學設備,不如放置在開放性的明亮空間,搭配適度的空氣循環,即可達到最佳效果。

真的蠻強的,完全把是非現實倒過來說。
其實關鍵的"不夠乾燥"是他毫無根據瞎掰出來的,
"空氣不流動"其實根本就是"乾燥"這項要素,仔細看講空氣流動那一段就知道了。
"陰暗"根本沒意義,因為"光亮"要強到有紫外線和直接照射的高溫才有用他也不提。
這樣導出防潮箱不適合放相機鏡頭這個與事實完全相反的結論,真是有夠能掰!
記得前幾天看過公視"流言追追追"的節目

他們是破除"漢堡'薯條"放多久不發霉的流言.

他們的實驗內容分別是:

電子防潮箱1:設定濕度 30% (撒哈拉沙漠)
電子防潮箱2:設定濕度 50% (流言中的實驗環境,在美國的某一州..我忘記哪裡了)
電子防潮箱3:設定濕度 70% (台灣)

放置2個月後.實驗結果:
1.漢堡'薯條 完全乾扁,但一點黴菌都沒有
2.漢堡'薯條 半乾扁狀態,也是沒半點黴菌.
3.薯條變成一坨灰黑色的東東超噁的,漢堡也是長滿黴菌.

結論好像濕度在60%以下,黴菌無法生長.
所以除濕應該是有用的.



曾經滄海難為水 , 除卻巫山不是雲 , 取次花叢懶回顧 , 半緣修道半緣君 .

所以我早上就回了,樓主轉貼的這篇根本在胡言亂語~

新款的除溼心臟,可以把濕度壓到10%以下~

請問這樣的環境要怎麼發霉???

如果恆溫、恆濕的環境會發霉,那故宮的文物怎麼辦???

EOS 1D X+EF 16-35mm F2.8L II+EF 24-70mm F2.8L II+EF 70-200mm F4L IS
我也認為此篇可信度存疑。

我有稍微去查過此篇文章,作者因自己的鏡頭放置於"乾燥箱"內生黴而撰寫此文。

雖然小弟我對於生物學方面並不專精,但此篇文章作者也沒有敘述細節(包括所保存的環境、設備等)。

(包括是一般密閉式乾燥箱或電子式防潮箱、是否有置乾燥劑、功能是否正常運作、置放期間的開啟次數與濕度等等,一概沒有敘述。)

因此此篇文章看看即可。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