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機身+便宜鏡頭 VS 便宜機身+專業鏡頭

有機身和鏡頭迷思者...

看看就好~

介紹有點搞笑

2010-10-19 14:17 發佈
蠻好玩的影片~
不過他在介紹1D MK4連拍時發出的聲音.也太猥褻了吧~
550D+C 27-70L
感覺重量真不平衡
改天把KISS X 掛上24-70L來試看看

1D4+S 28-300
如果有錢買1D4
還是擠一些錢出來買L鏡吧

有錢買好機身
還是配個好鏡頭吧
至於沒錢
我會傾向買個中(低)階的機身
配上好一點的鏡頭吧

畢竟鏡頭價錢一直升高

中間是580落地嗎?
真是冒冷汗
ianhoy wrote:
550D+C 27-...(恕刪)


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應該是沒裝電池的580

杯罩當遮光罩用還挺鮮的
ianhoy wrote:
550D+C 27-...(恕刪)

ianhoy 兄:
相信很多人是抱著這樣觀念,不過若知道一些背後物理光學的部份,就會發現事實並不是像想像那樣!



DSLR機身等於是把感光與機身性能梆在一起,可以進步空間彈性很多,但價位也可以變化很大!


鏡頭則是相反,通常就算過去老鏡也不會差太多,通常都是在一些地方局部變動,特別是光學上通常是平衡而很難全面提升,進步空間小,但價位變化也小!


實際上,機身不斷下跌,但也相對不斷重複再花錢買機身!



可以參考攝影物理學或其他專業書籍就知道問題在哪?
底片機:徠卡能比得過低端中畫幅嗎?



照片的影像品質或解析度,是等於鏡頭+感光各自提供部分,也就是實際上鏡頭對影像貢獻一開始就固定,會變化是在於後面感光部份,所謂解放鏡頭就是把原本沒用的鏡頭一半部份與另外一半感光面積,兩者一起加總!



也就是如果一顆120鏡頭在一個135底片上,他最大能提供就是在鏡頭135成像圈與135底片的性能!

但是如果是120鏡頭換上120底片,他是120成像圈與120底片解析力!


好鏡頭雖然保值,但是發揮多少比例是靠後面感光部份!


花大錢買好鏡,但其實最後影響進步變化反而是在感光不份再控制!

例如24/1.4L+500D=>24/1.4+550D,實際上前者是(24/1.4的APS解析力)^n+(500D CMOS)︿n

而後者是(24/1.4解析力)^n+(550D CMOS)^n

,所以兩著差值是等於(550D CMOS)^n-(500D)^n




簡單這樣選擇方式,增加的變化已經是由機身決定!





1.紙遮光照噴了...

2.差點落進水池...

3.加上閃燈噴了...

加上對白...

Real man camera...把1D4當啞鈴舉...

這則影片真為他猛飆冷汗...
片中主角~~很耍寶

他很喜歡 把Canon相機 配上 Nikon的相機帶
鏡頭跟機身要怎麼搭配,完全看個人的感覺,我自己倒是很隨興



500D裝85L到底有那裡不對?



1000D裝小白IS有犯法嗎?



500D裝5D2的背帶然後鏡頭用35L感覺也OK呀~
彭昱凱(阿凱):09-1688-168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