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關於直方圖,大家都知道橫軸表示亮度等級(左方較暗,右方較高),緃軸表示每個亮度等級上的像素分佈數量。左方分佈的像素越多,則影像越暗。右方分佈的像素越多,則影像越亮。
玩單眼以來,每次看到直方圖太右邊或太左邊;總是不知道要加多少檔(Stop)或減多少檔,反正只記得不要讓拍攝主體過曝或過暗。但這種EV值的調整方式實在是很不科學......

直到了這一陣子才發現
Canon直方圖中的四條線五等分是大有學問在裡面

(1)|(2)|(3)|(4)|(5)
為了說明直方圖格線和曝光值的關係,也為了減化直方圖的複雜性
我用一面米白色的衣櫥來做說明
[實驗]
相關拍攝設定
相機:Canon EOS 7D
鏡頭:Canon 17-55 F2.8
曝光模式: 光圈先決,固定光圈值5.6
測光模式:權衡式
ISO: 1600
於腳架上拍攝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除了手動曝光是由拍攝者決定曝光量之外,其於的方式都是由相機自行決定
但都逃離不了18%灰的概念(這邊不多序述,有興趣的人自己查吧

當EV值為0時即表示相機認定一組曝光組合(光圈、快門)可以將被攝畫面用中間調性程現

由上圖可知,相機決定使用 1/40 f5.6 這組曝光組合來程現中間調
眼尖的人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像素是分佈在(2)和(3)的位置
但由於相機無法辨斷真正的米白色,故需加EV來修正

第二張圖是加了一檔(+1EV)修正後的圖 1/20 f5.6 (1/40 ->1/20為一個檔差)
大家可以發現其散佈圖往前移動了一個格線的距離
我們再加一個EV(+2EV)1/10 f.5.6 (1/40->1/10為兩個檔差)來看看接下圖形的變化

由上圖可以發現,散佈圖大約又往前移動了一個格線的距離

從減一個和兩個EV的直方圖也可以發現這樣的關係
-1EV

-2EV

所以由上我們可以推論
”每增減一個EV,散佈圖會以一個格線的距離來移動”
知道直方圖、格線與曝光值的關係後
我們就可以從直方圖於格線的位置來決定曝光值的增減量,而不是毫無概念的轉轉盤
以上就是我所做的實驗與推論
希望能給大家有些幫助

如果大家本來就知道這樣的關係的話,那就笑笑就好囉

[後記]
因為我也才進入單眼兩年多
所知的關念和用字可能不是那麼的正確

如果有錯誤
也煩請版上高人們予以指點囉

謝謝大家

米迦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