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測試]canon 機身與後製消除雜訊分析

以下內容同步發表於我的部落閣,有大張測試圖


前言:
 canon機身中的降噪的選項有"高ISO感光度消除雜訊"與"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這兩個內建的消除雜訊功能
而原廠所附的軟體(DPP)中也有兩項雜訊抑制的參數"亮域雜訊抑制"與"色差雜訊抑制",
因此想自行測試這四個雜訊抑制選項成效如何。

#0


#1


#2


一、心中的疑問
1. 機身內建的消除雜訊功能效果如何?
  開啟”高ISO感光度消除雜訊”時連拍速度大幅降低,
  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
   真的有開啟必要?
2. 機身內建的消除雜訊也會對於raw有影響嗎?
  因為我處理照片大部分都會經過DPP轉出,如果以上消除雜訊是在機身中轉jpg的過程中附加進行的
  對於原始raw檔一點都不影響,那就不必須在機身中開啟降噪的選項。
3.高雜訊環境下,DPP轉出與機身直出的jpg是否有差?
4. 亮域雜訊抑制"與"色差雜訊抑制"的效果

二、設定拍攝條件
以高iso(=1600)與長曝光(60秒)來加大雜訊的產生
並且依據機身消除雜訊功能,拍攝以下四張照片

高iso消除雜訊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
IMG_8023xx
IMG_8024ox
IMG_8025xo
IMG_8026oo


三、結果比較

1.機身降噪設定比較

高iso消雜訊: 主要消除細部紅色色塊,但消除效果不明顯
長時間曝光消雜訊(多一倍曝光時間): 結果可看出能有效消除雜訊,卻不會抹除細節

2.機身內建的"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功能"對於RAW檔影響與否?

以下照片由左至右分別為
a.RAW檔 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 off    b.RAW檔 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 ON

可看出在機身設定"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於RAW也有效果,對於後製上有很大的幫助

3.機身直出ipg與RAW轉ipg比較

以下照片由左至右分別為
a.機身直出  b.RAW轉jpg   c.RAW轉jpg (雜訊抑制選擇機身設定)


透過DPP將raw轉jpg時若沒有稍微調整亮域雜訊抑制或在DPP選項中將雜訊抑制選擇"機身", ,
則轉出後的雜訊會比機身直jpg還來的高

4.DPP亮域雜訊抑制比較(裁切放大版)

並排比較


單張比較

機身直出jpg


亮域0


亮域1


亮域4


亮域8


亮域15


亮域20

亮域雜訊抑制能有效消除雜訊,但也會抹除細節。

5.DPP亮域雜訊抑制比較(縮畫素版)
  此測試是想比較網路用的縮圖大小,對於亮域雜訊抑制後的差別

並排比較


機身直出jpg


亮域0


亮域1


亮域4


亮域8

亮域15


亮域20

縮圖後差距似乎不是很明顯,喜好哪種設定就必須自己判斷了


6.DPP色差雜訊抑制比較(裁切版)

就算將參數直接拉到20,效果也非常不明顯。
不過硬要說的話,色差雜訊抑制會稍微將紅色與綠色雜點轉成白色點點,不會抹除細節


四、結論
1.以上判斷結果有很大的主觀因素,沒有準確的數據佐證

2.機身中"高ISO感光度消除雜訊"效果不明顯,但卻必須大幅降低連拍速度

3.機身中"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效果明顯,在曝光時間超過一秒後會開始作動,曝光結束後必須再多等一倍曝光時間來消除雜訊,但結果是值得等待

4.DPP 中"色差雜訊抑制" 效果不明顯,不過可以在低ISO環境下增加一點,有助於散景的乾淨度

5.DPP 中"亮域雜訊抑制" 搭配高iso時效果顯著,但相對會抹除細節,請自行斟酌調整參數

6.若使用raw直接轉出jpg時雜訊會比機身直出來的高
2009-05-12 22:43 發佈
很棒的測試文章。
不知道為什麼新的機器我覺得色差雜訊比較多!!舊的機器比較少(牽涉到像素變大,雜訊也被放大嘛)
之前我狂罵5D Low ISO的色塊雜訊也已經過一段時間了,現在我自己的作法是色差雜訊抹大一點,有時
ISO 400,我會抹到6;但是亮域雜訊還是維持1 or 2,最後會到LR裡面把顏色抽離。
至於高ISO的機身降噪,因為我不習慣在機身當中做NR,所以這篇文章對我非常有用,改天我也來試驗一下。
ostrong wrote:
長時間曝光消雜訊(多一倍曝光時間): 結果可看出能有效消除雜訊,卻不會抹除細節...(恕刪)



長時間曝光消雜訊的作法,主要是讓相機連續曝光兩次,第一次是為了得到正常的照片,第二次則是為了得到一張全黑畫面。由於長時間曝光會在 CMOS 上面產生熱噪點,所以在第二次的全黑影像中可得到完整的熱噪點資訊,然後相機就可以根據這張熱噪點分佈圖去對第一次曝光的影像進行修正,最後才將修正後的影像儲存下來。

由於長時間曝光消雜訊的運作方式與其他幾種純粹透過軟體運算的作法不同,所以得到的結果才會與其他設定不同,也是為什麼要多一倍曝光時間的原因。



美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 http://blog.xuite.net/lcying/A710 http://lcying.pixnet.net/blog
真是一個好文章,辛苦了,拜讀~受益良多~~
chairslin wrote:
很棒的測試文章。不知...(恕刪)...最後會到LR裡面把顏色抽離


請問chairslin版友,
你說最後會到LR裡面把顏色抽離,請問是什麼步驟呢?



我有問題 :

目前雜訊消除有以下 :
機身:
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
高ISO感光度消除雜訊

DPP:
亮域雜訊抑制
色差雜訊抑制

其中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這項若機身當時沒開啟這功能 ,
DPP也無法再做是這樣嗎?

雜訊消除實在太多種了.. 而且DPP看到的雜訊結果,與轉出JPEG看起來又不一樣.

非常棒的測試文~

值得加分~

這麼說來~

如果拍RAW檔~

必須將 DPP 兩個雜訊抑制都調到2

才會等於JPG直出~

所以如果直接用機身設定~是等於沒有雜訊抑制嗎?

Anderson-Han 攝影雜記『 http://www.wretch.cc/blog/photobyhan 』
hankwo wrote:
非常棒的測試文~值得...(恕刪)


你的答案就在書局看知道 ,找找CAPA的CANON版本!
psx wrote:
DPP:
亮域雜訊抑制
色差雜訊抑制

其中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這項若機身當時沒開啟這功能 ,
DPP也無法再做是這樣嗎?


基本上個人認為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色差雜訊抑制
像CMOS死點透過色差雜訊抑制也會減弱或消失

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在曝星軌,或是極暗的環境並不介意打開
因為曝多久他就要跑多久...非常的耗電
psx wrote:
其中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這項若機身當時沒開啟這功能 ,
DPP也無法再做是這樣嗎?...(恕刪)


是的,這個動作是機身在存檔之前做的,所以拍照的時候沒做的話,事後也不可能再補了。



小巫先生 wrote:
基本上個人認為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色差雜訊抑制...(恕刪)


其實還是不太一樣,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是以實際發生的熱噪點來作為消除雜訊的參考依據,雖然不太可能兩次曝光的熱噪點都會 100% 一模一樣,但至少誤殺忠良的機率小很多。可是色差雜訊抑制或其他的消除雜訊方式,則是由軟體自己判斷相片上的哪些點「疑似」雜訊,如果相片上的小細節很多,就有可能被當作雜訊通通抹掉了,而且雜訊抹越大細節就被犧牲越多,誤殺忠良成了很正常的狀況...




美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 http://blog.xuite.net/lcying/A710 http://lcying.pixnet.net/blog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