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關注著這棟樓的發展,也辛苦了Z老和E大的回應,本人也是認為言之有物是每個人在
對於自己發言時的應該有的態度。
嗯......離題了,回歸正題。

在下機身是60D剛好也有Canon EF 16-35mm/2.8 L II USM &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這兩支鏡頭,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 己入手半年,手邊鏡頭出勤率最高就是17-55,
而Canon EF 16-35mm/2.8 L II USM 在上個月購入,買來還未測試過這兩支的畫質比較,
不如就趁這時候將這兩支鏡頭做個簡單的成像報告,以便往後有更多的APS-C用戶對於
鏡頭的升級疑問能夠大致上的解答,以下圖片皆為機身JPEG直出,使用三腳架拍攝,
拍攝模式:光圈先決自動曝光
測光模式:權衡式測光
相片風格:中性 7,0,0,0
白平衡模式:自動

Canon EF 16-35mm/2.8 L II USM,16mm,光圈2.8,快門1/13,iso 100

Canon EF 16-35mm/2.8 L II USM,16mm,光圈2.8,快門1/13,iso 100
中央100%裁切。

Canon EF 16-35mm/2.8 L II USM,35mm,光圈2.8,快門1/13,iso 100

Canon EF 16-35mm/2.8 L II USM,35mm,光圈2.8,快門1/13,iso 100
中央100%裁切。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17mm,光圈2.8,快門1/8,iso 100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17mm,光圈2.8,快門1/8,iso 100
中央100%裁切。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35mm,光圈2.8,快門1/8,iso 100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35mm,光圈2.8,快門1/8,iso 100
中央100%裁切。
以上為在下為Canon EF 16-35mm/2.8 L II USM &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這兩支鏡頭的測試照片,若要從畫質評分的話,
本人認為差異不大,頂多只是98分與97分的差別而己(也可說本人木眼看不出來),
若是從整體看來就要分多項來比較了,
畫質:16-35mm = 17-55mm,98&97。
焦段:17-55mm
組裝:16-35mm
防滴防塵:16-35mm
保值性:16-35mm略為保值
IS:17-55mm,IS在須要用到時就會顯現這功能的好用。
重量:16-35mm 635克 & 17-55mm 645克,可視為相同。
爽度:皆有,兩支都很威,但16-35mm的紅圈還是比較顯眼些。
價格:17-55mm
以上。
本樓樓主的問題是"16-35搭配在60d上好嗎?",在下的回應是"好"。
樓主在18樓時也說了"老實說~我是覺得17-55也不錯!"
若樓主問的問題是"17-55搭配在60d上好嗎?",在下的回應也是"好"。
而canon專為APS-C設計的17-55MM鏡頭不就是在維持相同成像水準上降低成本並
提高鏡頭性能的產品,感覺上並不是把APS-C當成是過渡時期的產品而己。
所以,"16-35搭配在60d上好嗎?",本人提供以上資料給樓主做參考。
akilaorochi wrote:
一直在關注著這棟樓的...(恕刪)
感謝A大的實地評比,這樣有可信度多了。
我就在這做點小小補充,雖然兩隻鏡頭重量上差不多,
但是16-35加上遮光罩後不是普通的大,攜帶會麻煩的多,
一般鏡頭直立放置的相機包很難塞進去,不拔遮光罩放不進去,每次要收或拿就得裝脫也有點麻煩。
而且16-35的濾鏡口徑是82mm,非常難碰到同口徑的鏡頭,
不同的鏡頭和16-35在各種濾鏡(CPL與減光鏡等)共用的可能性很低。
17-55雖沒附遮光罩,但是副廠(有絨毛)一個500有找,原場也不過1000多,
加起來還是比16-35便宜。鏡頭加上遮光罩也比較好攜帶。
加上17-55的口徑是77mm,是屬於非常常見的口徑,
同口徑的常見鏡頭有T116、C10-22、S50、C70-200 F2.8L IS II、24L、17-40L、24-70L等,
(當然同時擁有17-55與17-40L或24-70L的人比較少)各種濾鏡共用的可能性會比較高。
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能省下CPL或各種濾鏡也是一筆錢,
畢竟77口徑的CPL也是要將近5000,77口徑的LCW可調減光鏡也要4000多,
這年頭濾鏡一片比一片貴,不知道在貴甚麼意思的,兩片玻璃比一顆鏡頭造價高的比比皆是...
我自己本身的經驗
去年550D剛出就買了 18-55 + 55-250 + 50 F1.8
跟一般入門者差不多的路
一陣子之後就覺得不足
入手17-55
只後悔一件事情
早知道就直接買17-55 別買18-55
後來依序也入手24L II + 小小白IS + 10-22 + 580神燈
目的是可以讓拍攝題材更豐富
曾經同事問我
你花的錢已經可以買5D2+24-70再加上一顆35L
我回答
我當初並沒有預想我會買哪些東西
只是拍攝題材更豐富
隨著自己所要的東西不同而買不同鏡頭
隨到這個主題
16-35在FF上的組合跟10-22在APS-C差不多 (先不看什麼抗耀光跟組裝好以及是L鏡的差異)
實際使用10-22在550上
我認為這需要有經驗的人才能操控的好這種超廣角鏡頭
所有鏡頭中出勤率最高的還是17-55
有人提到17-55的二手賣出價會賠很多
換個角度來說
也可能是這顆鏡頭在每個擁有它的人手上時都是使用率最高的
既然使用率高,二手賣出價就不會太高了 (有點像汽車的里程數)
17-55雖沒附遮光罩要自己買 (我也買了)
我想很多人可能也是跟我一樣買了只是看起來比較威
最後
樓主應該往自己打算在這個單眼之路上花掉多少錢
如果只有一筆預算
我會建議能讓拍攝題材豐富為優先
比方說長鏡頭能提供的壓縮感不是一般定焦鏡頭能提供的
我拿小小白IS 200端跟拿同事的85F1.2拍人像的感覺就是不同
也沒有誰好或不好的問題
如果拿不定
先去租來用看看吧
別人的經驗不代表示自己的經驗
畢竟
每個人口袋深度也不同
gramps0922 wrote:
太感謝A大的幫忙了~...(恕刪)
在此為G大作個回應
"更換16-35及17-55鏡頭時...是不是有移動角架了??"
本人在換鏡頭時是直接將鏡頭從架在腳架上的機身拆下,再換上欲交換的鏡頭,過程中也小心翼翼的動作,
是不是有移動腳架了,在本人的印象中是沒有,或者有些微移動一些些而不自覺,下次本人會慬慎執行。
"感覺兩顆鏡頭拍出來的視角不太一樣"
測試焦段為 Canon EF 16-35mm/2.8 L II USM 的 16mm端&35mm端,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 的焦段則為 17mm端&35mm端,
16mm 與 17mm 焦段不同,成像範圍也不同,而16-35mm的35mm端是直接將鏡頭變焦至望遠端到底,
17-55mm的35mm端則是變焦指示線對準"35"數字的中心,從此二鏡未裁切的35mm端照片看起來真的
是有些微的差異,或許本人在轉動17-55mm變焦環時轉偏了一些只有34mm端也說不定,但DPP上的影像
資訊顯示焦距為35mm。
"還有是否因為對焦點及視角不同造成了兩顆鏡頭在同樣焦距下拍出來的景深不同呢?"
對焦點在當時拍攝的設定為中央單點自動對焦,在16mm及17mm端的裁切照片看來景深是相同的,
而二鏡各在35mm端的裁切照片由本人看來景深也是相同的(可能本人木眼還是看不出來差異)。
抱歉在下無法為您提出的景深不同為您解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