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nderbird wrote:
因為他是大師,當他決...(恕刪)
5x7 300dpi的coc是d/2500耶
d/1442在哪裡啊?
不是說要講非制式景深表的東西, 你怎又要我解釋制式的東西? 哈哈
你到現在還以為我是在跟你討論制式景深表怎麼定製出來的嗎?
我是在跟你講景深是什麼東西耶, 不是制式景深表怎麼產生的
我要先閃了, 明天繼續 (如果你還沒累的話

meridian wrote:
5x7 300dpi的coc是d/2500耶
...(恕刪)
你前面不是一直講5D2高解析度2400萬畫素,以5d2來說CoC應該選0.006mm
怎麼又變成coc是d/2500=0.0173
你的COC還真會變,同一台5D2,前後亂變,變數一直變變變,毫無標準可言
會有雞同鴨講,混淆出現
古人大師就厲害多了,統一標準COC為定值,管你是APS、FF、中、大型相機,任何人景深計算都不會出錯,還可以互相比較
景深只是參考,對拍照過程本就不是很重要
相信對你很重要,那只是打嘴砲用的
從頭到我我本來就是要你遵循制式的東西
非制式就是參考用,非標準
全宇宙很多恆星,叫太陽的只有一個,這是大家的標準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quamojo/sets/
這棟樓我重新從頭到尾重看一遍,感覺上雙方應該就是在講一體的兩面而已,完全沒有衝突的地方。
1.CoC 是不是定值呢? 是的
2.CoC 是不是可變值呢? 是的
(當然這 "是的" 的背後都有附加條件...)
1.成立的前提是大家視力要差不多,在一樣的距離看一樣大小張的照片,且照片是用同樣的片幅照出來的,此時不管是誰來看,每張照片的 CoC 都是定值。但反過來說只要任一項不成立,則 CoC 就會改變。
2.成立的前提是這些條件值必須至少有一個不同,例如觀看距離不同,或是同片幅照出來的照片洗成不同的大小,則 CoC 值就會不同。但反過來說只要都相同,則 CoC 為定值。
不過實際生活應用時,就像 wiki 上面講的因為各種變量都會跳來跳去,當你拍照的當下你不太可能馬上決定你這張照片一定要洗成特定大小用柵欄圍起來只准用指定的距離觀看,所以當年大家就採用一般生活狀態下會發生的情況,例如洗成照片拿起來大概離 25cm 遠觀看 (別忘了那個年代哪有什麼液晶電視,就算有也不是尋常百姓能負擔的),產生出標準景深表當成方便使用的近似值,以及那些 1/nnnn 根據片幅計算 CoC 的方便速算公式。
當然現在科技進步,洗照片的人少了,也許景深表要追加數位產品用的。根據 wiki 上寫的,針對最後輸出成品的 CoC 公式 (我稍微把他精簡一些)
CoC (mm) = viewing distance (cm) / desired final-image resolution (lp/mm) / viewing distance (cm) / enlargement
很明顯現在的液晶螢幕點距跟洗出來的照片的解析度還是有一段落差,如果液晶螢幕或電視變成大家常用的觀看方式 (比方如果是用電視看那 viewing distance 就要改成 300cm 左右),那上面提到的 nnnn 應該也要做調整。不過對一般人來講好像也不用搞到那麼複雜就是了。而對於職業攝影家當這些變量變動幅度大到無法忽視時 (例如作品必須輸出成整面牆),自然會重新精算 CoC,而變量幅度不大時就直接採用現成的景深表取近似值。
不過 CoC 感覺上還是有一個不了解的地方: "鏡頭 CoC" 跟 "底片/感光元件的 CoC" 是什麼關係。例如萊卡迷網站上還有這樣的敘述:
"一般來說,模糊圓直徑在30微米(microns)到3微米之間(1 micron=百萬分之一米)。現代新徠卡鏡頭的模糊圓都在3微米等級,老一代的徠卡鏡頭也擁有20微米的模糊圓實力。"
啊 CoC 照網路上大多數的資料來講,在標準條件下不是只跟底片/感光元件對角線長度有關嗎?
另外那個 clwu 網站上也有此敘述: "所有網頁中的[超焦點]數據依鏡頭 CoC 值計算, 與轉換後 CoC 值無相關聯" 此處也說了 "鏡頭 CoC 值"。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