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

afon的的佳記日記------再續前文之上高地(2020年11月10日更新)


afon wrote:
340無IS?不是只有有IS的嗎?(恕刪)



300/4剛出來時是沒有IS的,IS是後來出的,光學設計也有所改變。
my flickr /www.flickr.com/photos/sow_chien
原來如此。

afon
contaxchien wrote:
300/4剛出來時是...(恕刪)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東方大葦鶯

U兄說翠湖旁水池附近有東方大葦鶯出現,而且超合作。去年大概也在這段時間

拍得,可惜或許與牠緣份未夠,幾次去拜訪也不遇。直至這天......




01.又是一個大太陽的晴天,我這等鳥攝新手最怕這種光線,目標受光的一側效果

超硬,背光的一側就烏黑一團。此外,葉子反射陽光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等了一陣子,

在矮樹叢枝葉中,有隻小傢伙在縫隙中探頭出來,正是牠。




02.東方大葦鶯Oriental Reed Warbler體型比麻雀大一點,感覺這鶯好像瘦長點。

資料說這鶯擅於匿藏在枝葉中,幸好牠也會跳到草地上。




03.稍後只見牠叼著一隻蚱蜢,原來牠在吃大餐。這角度可看到牠有頗長的嘴。




04.既然稱為葦鶯,自然要表演在蘆葦上的功夫。




05.這鶯本是鶯科的,但根據國際鳥類學家聯會(IOC)的世界鳥類名稱ver.2.10,

東方大葦鶯現被列入葦鶯科葦鶯屬。




06.若不是認得牠嘴上的白點,還以為從哪裡跑出一隻怒髮衝冠的〝崩〞鳥來。

《台灣大百科》說東方大葦鶯鳴唱時,頭後羽毛會略為鼓起。

環保鳥攝,您我做起。鳥季即將開始,屆時每個鳥點都可能有不少鳥友據地拍攝。

在拍得美照後,嘗試讓身後等待的鳥友也拍幾張。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高雄遇仙?

從踏上高雄的土地開始,整整5天都在下雨。第3天早餐後,難得見到一絲陽光,

立即帶上器材跑去高雄美術館後的公園碰運氣。

去年鳥友們拍得藍仙鶲,我卻與牠無緣相見,想不到竟然在對岸這裡見到......




01.逛了一圈後,在路旁樹林見到一小群暗綠繡眼鳥Japanese White-eye。




02.這邊的相思似乎比澳門的更大方,毫不介意地飛到很接近的枝頭,立即改以手持

拍攝。在拍得興起時,瞥見一團藍影在附近飛舞。




03.定神一看,那不是我去年無緣相見的大仙?




04.然而,回到酒店上網搜尋方知這隻原來是黑枕王鶲Black-naped Monarch。雖然

遇仙不成,但能拍得這隻澳門少見的雀鳥已不枉此行。




05.黑枕是雌雄異色的,除了腹部都是白色之外,雌鳥翼背是褐色,雄鳥卻是藍色的。

此外,雄鳥的枕部有黑色斑塊,頸部亦有黑色幼圈。最特別之處,雄鳥上嘴基尚有

一撮黑毛,就像人類的小鬍子一樣。

由於樹蔭濃密,光線難以穿透,若不留神就會錯過這隻黑枕。檢視照片EXIF後,

得知ISO竟高達12800,幸好有PS大神相助,否則這些黑枕照就只好刪掉。

環保鳥攝,您我做起。雖然鳥攝不是甚麼劇烈運動,不過卻經常要上山下海。勇往

直前是大部分鳥友的信條,然而,無論如何要切記安全,否則雖拍得美照,但弄致

鏡毀人傷就不划算了。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似曾相識灰樹鵲

在港澳的公園常會見到一小群褐色的鳥,吱吱喳喳的吵得很,牠們是噪鶥。

想不到在相距個多小時機程的高雄市也碰到這些老朋友,然而,看清楚又覺得

有點不像。




01.牠有喜鵲般長長的尾巴,又有像烏鴉的嘴。




02.雖然顏色有點像噪鶥,而且其嘈吵聲也近似,不過牠應是鴉科的。




03.原來牠真是鴉科的,名字叫灰樹鵲Grey Treepie。




04.再貼張之前拍得的長尾縫葉鶯Common Tailorbird。




05.同期也拍得之前大熱的銀耳相思鳥Silver-eared Mesia,這隻是雄鳥。

環保鳥攝,您我做起。請各位鳥友拍完美照後,記得帶走一切廢物。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afon wrote:
似曾相識灰樹鵲在港澳...(恕刪)


af大來台灣觀光歐^^,如果早一點(10/15-10/30)杉林溪的鳥況真的不錯,

我們隨便拍都有拍到一些

山上的麻雀=>黃痣藪鶥







LEICAQT & XT-10 & X70
上周某一天上班前散步的巧遇--阿里山鴝夫妻(手持7D+EF300mm F4)





550D+50MMF1.8
ISO200或100忘記了~調整過鮮豔度~~~重點我這不是去打鳥>"<
多謝各位的美照。

鳥友說鳥攝最重要的是鳥運,這是至理名言。

一向自覺鳥運不佳,高雄的5天之行,就只有一個上午不下雨,拍到兩種鳥,

已是老天爺對我扛著腳架及456的一些鼓勵。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琴瑟不和的白腹?

在香港觀鳥會的講座中,前輩提到觀鳥者僅有雙手雙腿及雙眼,相比鳥類

數量來說,只是滄海一粟,所以觀鳥者應組成網絡,匯聚各人的鳥訊。然而,

網絡是有的,不過......




01.既然〝大廟〞不收,唯有自行建座〝小廟〞。幸得有心鳥友提點,終於能一睹

這鳥的風采。多謝F兄及U兄的仗義通報,感謝。




02.由於首次拍攝,對這鳥毫無認識。聽現場新老鳥友說這是雌鳥,而且脾氣還不小,

竟將雄鳥趕到相距10多米的另一邊樹林。




03.特別喜歡這張像雞一樣形態的照片。定神細看,發覺這位小姐的嘴角仍有點黃。

回家翻看資料,始知大家都搞錯了。




04.這隻是白腹姬鶲Blue-and-White Flycatcher,然而卻並非雌鳥,而是隻首次渡冬的

雄鳥(所以嘴角仍是黃色的)。




05.錯把馮京作馬涼,差之毫釐,就謬之千里,慎之。




06.縮在另一角的成年雄鳥。

聽說亞洲最早研究鳥類的是日本人,剛巧早期日本文字以漢字為主,所以有很多書籍

就傳入中國,而鳥類的中文名稱的由來也有可能是使用日文漢字的。然而,時至今天,

因為一些問題,中文的使用習慣又分為兩大部分。或許因此,鳥類中文名稱更有各自

發展的趨勢。然而,任何科學總要有個基礎,而港澳自身科研及語文力量相對薄弱。

剛好中國觀鳥年報在今年公報的『中國鳥類名錄』2.0,應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

指標。

個人覺得鳥攝的趣味在於享受整個過程,當中包括搜尋相關的資料以進行識別。由於

圖鑑對白腹所用的中文名稱為〝白腹藍姬鶲〞,而上述的名錄所用的是〝白腹姬鶲〞。

對於專家學者來說,他們對有〝藍〞字與否,自然有其一套理論,但對沒有相關專業的

人(包括我),最重要的還是統一,否則各說各的,南轅北轍。

期望一些資深鳥友,除貼出美美的照片之餘,還在資料及中文名稱方面多加推動,感謝。

afon
有空請到我的afon工房:https://afonsworkshop.blogspot.com/
  • 17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