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為什麼CANON沒有機身防手震的相機

一般而言中短焦IBIS夠了,長焦鏡頭鏡頭IS效果比較好,所以IBIS見長
的M43,也不得不在長焦鏡頭上加入鐘頭IS,還進一步發展到協同運作,
讓手持達到以前難以想像的穩定程度;

Pentax單反機身還不是一樣可以做IBIS,還可以Sensor Shift,拉長夜曝
不拉星軌(專有名詞忘了)...只是它機身上的品牌非CNS開頭,在台灣市場
就比較難受青睞;畢竟流通性與週邊搭配也是重要考量;


其實一般使用還是以非長焦鏡頭居多,除非有特定用途長焦不太會一直帶著,
所以有IBIS就很實際也很實用,而且還不挑鏡頭;鏡頭做IS增加體積重量成本
與複雜程度...,十支鏡頭就要做十套IS,把它做在機身通用是不是比較省!?
有 可以選擇不用!沒有 根本就沒得選!
事實上,接觸IBIS早的早就被慣壞了,dpreview還正式發表聲明,將來沒IBIS的
一律列在Cons,想必深有同感的應該還不少!

在以前IBIS比較稀有的年代,永遠少不了大小三元的糾結文(尤其C家),F2.8與
F4之爭就像鬼打牆一樣不斷重複出現,更甭提定焦一條龍都沒IS,最近才出了
“一支”85L IS,新RF卡口好像也還是這麼回事,2870 F2或50L一樣沒IS(雖然各家
高階大光圈鏡頭幾乎都半斤八兩),但別家都有IBIS C家沒有,這實在沒辦法違反
經驗法則說”不需要”或”沒差”!

反正消費者多買幾支鏡頭廠商最爽,打燈棚拍人像用2470 L2,一般出門或夜拍
最好再去買一支2470 F4或24105 F4 “IS”(1635情況也差不多)...多多益善...
幹嘛去搞什麼IBIS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消費者自己去轉接老鏡或什麼的,原廠
又賺不到錢,給這種方便的才是笨蛋!
meetso_temp wrote:

這個觀點有點抬槓的意味。
A6400是給了你一台可以反轉屏幕的相機,
這個功能會受到Vlogger的喜歡,畢竟平時做vlog會上腳架,
自拍的話會選擇相當的廣角來進行拍攝,
IBIS只能稍微的減少抖動,並不能真正幫助你在手持的時侯獲得穩定的視頻片段。
想要畫面穩定,還是乖乖用穩定器比較恰當。

或者去AE增穩,或者在PR裡進行變形穩定。

針對不同產品級別定位刪除一些功能很正常
我們拍視頻用A6500,但是其實他平時都在腳架或滑軌上。用不到IBIS。
手持的話就穩定器了,上頭裝著A6300.也根本沒有IBIS。...(恕刪)


他那句算是個玩笑
但你的回話就比他有趣了

你有沒有發現
你的話
這樓與別樓已經重覆很多次了?
差別在於
前面說的人,是在為C家解釋
而你是為S家解釋
看到有人站在S家說同樣的話
倒是挺新鮮的

那些酸C家的
同樣的話,也是能反擊你的言論,因為是相同的話
你往回幾樓看就知道了,或去別棟看也有
我就不重覆了

到頭來,你也是說了跟防手震無關,翻轉螢幕這個優點
但這優點,顯然是比不上側翻的
因為對vlogger而言,有麥克風這東西的存在

其實什麼功能,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就挑自己想要的買就好了

Hermitissimo wrote:
一般而言中短焦IBIS...鏡頭做IS增加體積重量成本
與複雜程度...,十支鏡頭就要做十套IS,把它做在機身通用是不是比較省(恕刪)


嗯...鏡頭做IS增加體積重量成本

C RF 35/1.8 IS / 15900 <> S FE 35/2.8 ZA / 23980

C EF 85/1.4L IS / 45900 <> S FE 85/1.4 GM / 53980

C EF 85/1.4L IS / 45900 <> S 85/1.4 ZA / 53880
看不懂...

難道鏡頭做IS不增加成本!?

成本與價格也不見得一定正相關,廠商利潤最大化才可以賺大錢,

講起來誰都沒那麼清純又無辜,沒必要特別拉特定廠商來作墊背!

各人心中自有一把尺,價格也只是諸多考量的其中一部分,不代表全部;

敲算盤我會,只是這棟樓主題是討論IBIS,別家已經有的沒什麼好多言的,

惟獨對C家沒有非常非常非常感冒!

Leonarka wrote:
他那句算是個玩笑但...(恕刪)


我倒没留意到我的发言变成在帮S解释。。
只是针对IBIS这东西自己在回复留言的时候也回忆一下我自己的经验。


如果有什么IBIS或IS其他妙用我也很期待能知道。

Hermitissimo wrote:
看不懂...
難道鏡頭做IS不增加成本!?
成本與價格也不見得一定正相關,廠商利潤最大化才可以賺大錢,
講起來誰都沒那麼清純又無辜,沒必要特別拉特定廠商來作墊背!
各人心中自有一把尺,價格也只是諸多考量的其中一部分,不代表全部;
敲算盤我會,只是這棟樓主題是討論IBIS,別家已經有的沒什麼好多言的,
惟獨對C家沒有非常非常非常感冒!

其實換個角度想...
是機身會賣的多還是鏡頭賣的多
理論上應該是鏡頭會賣的比機身更多
機身給你裝個IBIS
然後鏡頭省下IS
還賣的更高更貴
那誰比較有良心



唉~~~商人要比良心要求就太高了,願打願挨達成”默契”就OK了,

賣方當然追求利潤最大化,買方永遠都希望花最少的代價獲得更多,
拉扯之間能找到個平衡點才會有成功交易;

不會買的器材不需要去大聲嚷嚷,根本不感興趣的話何必多嘴浪費時間精力,
我只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加入”討論”(難聽的講法叫挑剔),嫌貨是為了想買貨,
不想去爭什麼輸贏或門戶之見,都一樣要花不少錢去買,客氣什麼;

我EF卡口高階鏡(含原廠副廠手動)居多,所以除長焦之外有鏡頭IS反而少,
有IS的非高階者佔大多數,所以當然知道”成本並非絕對”這個道理;

不過隨著科技進步,人會改變使用習慣與期待值,很久以前會單為了厲害的五軸
防手震去入EM5,FF無反有了之後這個誘因就消失了,留下M43就剩下體積與焦段
的優勢,不會想去出掉它們,只是存在感不會像以前那麼強烈.
擁有CANON與Olympus多年。對O牌強大的機身防手震是有一些抱怨。
五軸機身防手震在使用的時候,發現常常構圖完,快門按下去的當而,得到的畫面跟快門按下的瞬間,一直都有構圖跑掉的現象。也就是說,構圖時的畫面跟得到的畫面是不一樣的構圖。
這在CANON這一類沒有機身防手震,單靠鏡頭防手震的結果是不同的。敝人擁有100-400鏡頭與16-35 F4這類有IS的鏡頭,拍出來的跟構圖並沒有不同。但O牌的狀態是每張都會不同。所以,當使用O牌時,常常反而得關掉IS已取得正確的畫面。
當然,旅遊與一般拍照時,有機身防手震的確是方便多了。因為,手上有很多CONTAX時代的中長焦舊鏡,用O牌時能取得較多成功的照片。只是......回家總得裁切一下。說實話,有時構圖還偏移蠻多的。
建議CANON在拍照時開放數位防手震的選項。要用不用就由使用者自行選擇不是比較好?

目前還在等待CANON出一台拿掉濾鏡,同時有五軸防手震功能的高階機。但RP的確蠻吸引人的。出國旅遊方便多了。

蘇裕峰 wrote:
擁有CANON與Olympus...(恕刪)

R及RF只有在錄影時才有電子防手震
拍照就單單只能靠鏡頭有無IS
物理防手震當然也不是無敵的(但絕大部份都好)
上次在逆光的狀態下錄影(路燈)
錄出來的結果滿穩的 但光源折射出來的光班(鬼影)就看他一直動來動去XD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