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照片缺乏層次?什麼叫層次?

小弟引用大家的貼圖舉例 , 有不對之處還請包含

bobbyns7 大大 所貼的兩張 出處

拉高對比 , 加入一點柔焦圖層 , 畫面變的較立體 , 尤其是中間那顆樹 , 讓照片變的非常有深度
這種圖會迷死一般普羅大眾 , 但對DSLR玩家而言可能會覺得假假的


利用光圈製造適當散景 , 並配合光線 , 造就出相片立體感 , 完全不靠後製 , 真實又令人感動的照片
可惜是用金錢才能堆積的作品 , 沒有優異的機身及鏡頭恐怕很難辦到

hatter10_6大大 原圖

這張照片拍得非常漂亮 , 由縫隙往外拍 , 理論上是要強調他的神秘 , 可惜地上及樹梢一片死白 , 小弟認為
有點過曝 , 喪失神秘感

若魚大大修過

地上及樹梢不再一片死白 , 陰影面積增多 , 看起來較有立體感 , 也多了一分神秘 !

總之一張具有層次感的作品必須善用光線 , 就像日正當中 , 老師也不建議那是拍照好時機
及構圖 ! 總知多拍照 , 按下快門前先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 , 應該慢慢會有收穫
當然常上MO 01 看看別人的心得也是不可少的啦
這就是我不喜歡上Canon 討論版的原因 , 學越多就想越多 , 然後錢砸的就越多 !
aceeric wrote:
不好意思,我想你誤會...(恕刪)

對不起~~偶看錯了!!
同張卡走DVI 跟 VGA, 當然有差別吶!!
abule wrote:
小弟引用大家的貼圖舉...

若魚大大修過的圖


地上及樹梢不再一片死白 , 陰影面積增多 , 看起來較有立體感 , 也多了一分神秘 !...

(恕刪)


補充說明一下, 以我的 讀圖and美感認知, 為什麼我覺得修成那樣比較好:

1. 修 陰天拍的曝光過度問題, 讓他接近人的視覺經驗
2. 壓低影調 使整張較沉穩, 順帶讓左下增強明顯的影框效果, 地面階調正常後, 人物自然突顯.
3. 右上方的樹稍暗之後, 可以和原本就較暗的左方產生視覺均衡的效果, 景框效果也稍微增強.
大概是這樣...
最近打太多字了, 大家一定都看膩了.

如果說要再稍微增強 視覺平衡, 這張就要稍微裁成如下:
(不好意思...下圖樓主如果感覺被冒犯, 我會馬上拿掉)


若魚攝影工作室 - http://blog.xuite.net/quasi.fish/blog
謝謝各位大大這麼用心在研究我提出的問題。

在我們討論的時候,我也很好奇各位用的電腦設備。我用的是在Mac上的Safari,據說他會顯示JPEG內建的color profile。有些前輩調過的圖片,我看起來好像跟我原照有點接近,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還是因為我眼睛遲鈍)。另外可能是因為我的螢幕沒有透過Spyder或Huey校正過。

關於我們在討論的層次問題,我看了各位的討論後,我有點新心得。這得從傳統美術(繪畫),心理學,以及生物學來解釋。

我以下要說的是:眼睛看到的,跟大腦看到的,於實際光學計算出來的,並不是相同的東西。

在繪畫中,畫家常常會利用一些伎倆,來產生美麗的錯覺。例如在白色裡面加藍色讓他更白,讓肖像的眼睛不對焦,使得觀看者覺得肖像盯著他看。大腦看東西的時候,聚焦是圓球形的,是由一點重點,向外迷散。在顏色及漸層的認知上,可能大腦分析的方式比較像是一個像fractal的fuzzy計算方式,而不是一個階段性的彩色。

說了這麼多,到底要說什麼呢?也就是說,眼睛跟大腦看到的並不是真相。在用DSLR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可能會太強於眼睛所能看到的,已導致眼睛覺得太不真實,或是太過於平面化。

我們在看球體的時候,如果眼睛對焦在光亮點,陰影部份可能就看不到。但是如果眼睛看的是同一個球體的陰影處,可能就可以看見變化。如果我們在照片中顯示出最亮到最暗的資訊,像是HDRI,或是現在DSLR的照片,大腦會覺得很不真實,因為在這種光源下,眼睛不可能看到這麼多資訊。

所以,這件事真的很見仁見智。很多人喜歡對比超強,色彩濃度到爆,口味很重的照片,因為他對眼睛跟大腦的刺激很夠。但是也有人喜歡subtle一點的照片,並覺得高對比照片太過於不真實。這是我在我Cambodia相簿內的照片,因為他溫柔的感覺,我自己還挺喜歡的:



所以套一句若魚前輩說的:


雖然圖拉過曲線, 但是階調不見得更豐富(常常是更減少), 可是可能會比較搶眼.
而階調豐富也並不代表階調漂亮, 階調漂亮更不代表照片漂亮...


我有個個人理念,不知道各位先進意見如何:一張好的照片,雖然composition,顏色,層次都很重要,裡面的故事跟感覺更重要。
hatter10_6 wrote:
謝謝各位大大這麼用心...(恕刪)

我有個個人理念,不知道各位先進意見如何:一張好的照片,雖然composition,顏色,層次都很重要,裡面的故事跟感覺更重要。


我有 MACBook, 特地用 Safari 開了本討論串來比對圖, 它還是可以看得出調整之後和您原圖的差異,
只是可能因為 MAC system Gamma較 Windows system 低, 所以的確沒大多人的 windows那麼明顯.
我應該提過我 windows用的是 EIZO monitor, DVI input.
MACBook 的 monitor 亮暗部也蠻差的關係吧.

這兩台也都沒做過專業的儀器校正,有用 monitor所附軟體做過調整, 然後再用 軟體quick gamma 調整過.

眼力也是要練的, 好的眼力才能辨別出 調子 和明暗 細微的差異, 拍出漂亮照片較容易,
也可以讓您少花冤枉錢, 可是不代表不會去花錢... 呵呵

數位後製很容易, 可是要調得恰到好處, 靠的還是 人 的美學認知, 這接近一般人說的 好眼力.

拜黑白暗房的多年訓練, 還有十年來天天努力看照片和拍照的練習, 我的眼力還算不錯...

至於您的理念, 跟我也相去不遠,
一張好的照片, 除了基本的構圖階調...等 要水準以上, 也要能自成一個世界, 最好還能引起觀者的某種共鳴.
如果能透過一連串水準以上的照片, 表達出一個概念或是故事, 就更是功力了~


若魚攝影工作室 - http://blog.xuite.net/quasi.fish/blog
不論後製的前提下僅就個人的感覺提供心得:
1.機身當然有差,不然何必出那麼多的機型,因為感光元件已經固定(軟體技術),但可以稍做調校自己喜好的風格

2.鏡頭的成像品質也是關鍵之一,感覺樓主的鏡頭成像像一般KIT的品質,且色澤偏平淡,個人比較喜好溫潤帶點
飽和的色澤

3.發現樓主的測光或是照片偏好是比較偏向明亮的,以澳洲的相片為例很多張的天空是被犧牲掉了,天空變白了。
樓主拍的相片通常都是單調的色澤,石頭,天空,灰土,加上一點綠植物等,通常若是要拍這樣的景除了機身跟
鏡頭不能太差之外,我認為不要太亮以免已經很單調了還看不到藍天,所以可以降一下EV值

4.日本的相片基本上跟澳洲的感覺有同樣的傾向,不知當時是陰天還是大太陽,以天空來看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相
片之所以看起來不自然之處了

5.除了本身色澤之外(因人而異),若是沒有上面說的情形下,可以發現許多相片也是拍得很棒的。自己有時對較白
的景物感覺感光元件容易過曝,應該是自己功夫還練得不夠好吧!大家跟樓主一起加油吧!用心生活,用心拍照。

我覺得舊數位相機不一定比新相機差,有些ccd 採用較大的μm pixel,
底片相機對相片有影響?我覺得是選擇底片與鏡頭有影響,
相機應該只有機械特性會影響到照片,如快門振動 etc..
層次的話
我個人看完照片覺得
很多照片只是很平的直述而已
少了一些拍照的感情和構圖

感覺拍照的人太理性了
所以看完不太能感動
030006273 wrote:
用照片回答比較快層次...(恕刪)


老實說我覺得您這兩張相片~不像是相片~倒像兩張很漂亮的畫~

至於樓主的作品很多看起來向是蒙了一層白紗的感覺~
沒有底片的菲林感~當然以上小弟只是對成像的直觀感覺~
對於拍照的構圖等等藝術成分~小的這方面淺薄不敢稍加批評~

我是個愛貓族-超愛音樂的吉他手-圍棋癡-熱愛電影-卡通-漫畫-也是個攝影迷 blog.yam.com/maudaban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