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買 18-55 kit, 很遺憾因虛榮心買了17-40 L
照片也沒有因L而加分
500D + 17-40 L + Sigma 50 1.4 + 55-250 IS + YN-460 II
dean720721 wrote:
講坦白的就光學品質來...前面有人說的好 到不如去注重版主的構圖跟後製技巧
(恕刪)
我是百分之兩百地認同版主所言,但此同時,我並不認為擁有一顆KIT鏡就可以改變什麼。
記得是DCVIEW某位老師所言,他說觀景窗後的腦袋,比觀景窗前的任何東西都來得重要。
在某種程度上,與版主的意見是相近的。
但問題來了,如果我沒有時間,哪來可以提升腦袋的機會呢?
以一位經常因為責任制加班的員工來說,回家後累都累到不行了,根本不可能出去外拍。
假日最好的消遣就是睡覺或運動。
你會說「真可憐,精神生活貧乏到無以復加」,我同意。
但是,當一個人精神生活窮得只剩下數錢的時候,他也只能用錢來換取買得到的技術。
例如:100%放大的滿足感、沒有變形沒有色偏、銳利無比的畫質、某些時候不用帶腳架...
我的確看過一位竹科主管拿著1D4+16-35二 拍出「宛如DC畫質」的照片。
我也明白版上的確很多前輩可以拿最古老的機身配上最廉價的鏡頭,拍出(後製出)L鏡水準的照片。
但事實永遠只有一個:「有時間可以改善技巧,有錢可以買到工藝與製造技術」。
當我只擁有其中之一的時候,或者被迫選擇其一的時候,我只能做出我的選擇。
選擇之後,只好期待自己會愛上這個選擇。
而我知道的是,至少以三、四個01不同廠牌的版面來看,選擇KIT的滿足度遠不如高檔鏡頭。
真的每個人都發揮高檔鏡頭完美機身的功能了嗎?一定不可能。
但是為了避免自己或別人買了會後悔(無論那個後悔是來自於鏡頭不佳或者技術太爛),
大家總是人云亦云地說:「你就買17-55 16-35...XXXX就對了」
這樣的建議對不對,當然見仁見智,但的確有好一陣子不用去懷疑「究竟是鏡頭機身爛,或者技術差」
在現在這種「什麼事情都需要細細思量,但都是只給你一分鐘」的社會裡,
不要浪費時間去懷疑自己會是比較好的建議,特別是花時間在這種「就算拍的好又填不飽肚子」的興趣上。
就個人而言,我當然希望自己能拿著KIT組,拍出超值的照片。
但如果可能的話我更希望自己能拿著高檔機身(最好內含絕頂聰明的AUTO)配上暴力鏡頭、
隨便按隨便都是絕景、美人、感動...
你也知道這樣的期待不可能實現,所以「拿KIT就可以怎樣」的建議,
就像「拿851.2就一定不會後悔」的建議一樣,可以拿來取暖,但改變不了事實。
rg1976 wrote:
看到了這一篇文章 ...(恕刪)
買好一點的鏡頭(光圈大)真的會比較好,或者有高級的機身(高ISO還有很棒的畫質)。
開板的樓主是高手,把18-55運用的與無倫比。
我是個新手,就是500D+18-55的生手。這顆18-55Kit鏡用了近三個月的感想,就是有滿大的缺憾,那個遺憾正是它的弱點,尤其配合到我的500D。

18-55
優點:輕巧、便宜,對於沒有廣角鏡的人,稱得上小廣角。這次我去北海道基本上都是這顆打全場,50-250拍動物才用到。至於CP值評價迫表的50 f1.8,反而派不上用場,非常難用。(對我而言啦)
缺點:它是顆晴天鏡。只要陰天、雨天,基本上就完蛋了。或許高階機身,500D根本無計可施。理由在於光圈太小,F3.5-F5.6而已,在於昏暗場所,無法利用光圈來正確曝光,或提高快門。很長時候,達不到安全快門。除非特地帶腳架,或特別穩的高手,要不手振晃動必然發生。
光圈無法動之下,僅剩調慢快門和拉高ISO這兩個發法。對了,還要開閃光燈,但不是每個場所都可以開的,而且有時開了閃光燈反而畫面不自然(抱歉!我只有內閃。);快門調慢,容易震動,那……拉高ISO好了。以500D而言,只要ISO800,畫質就真的有差了。連我這麼木眼,都覺得ISO800畫面有點糟

因此,個人覺得不如換個大光圈的變焦鏡頭,機動性會比較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