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為何大家都說要FF才能解放C家的鏡頭?

xuan0083 wrote:
照理說5D2中央剪下0.625之後的視角應該就會跟7D直接拍出來的視角一樣囉!!
可是5D2剪下之後剩下1312萬
而7D還保有1800萬
但是兩張卻是一樣的照片阿!!

可是不是說畫素通常比較高的可以保留更多細節嗎
怎麼會說5D2的細節比較多呢??...(恕刪)


不用考慮元件尺寸
不用考慮on chip lens的受光面積

如果增加CMOS像素密度的技術有這麼單純的話
那麼理應是你所想像的那樣~
"密度越高畫質越好"
但實際上這些問題就是卡在這裏

CANON的無隙縫微透鏡技術
號稱"無縫"
恩....on chip lens貌似做到無縫 (不過那玩意就算每一格之間真的沒縫隙...兩個透鏡之間的夾角也還是在啊=_=")
再看到下面那層呢?
有沒有可能真的"無縫"?

這部分最直接的影響
就是每一個像素的進光量~
管你每個微透鏡之間有沒有縫隙
單一像素面積就是變小 進光量自然小
也就是說...新的微透鏡技術
只能"改善" 卻無法"解決"
(再說這些技術如果有需要 也同樣會用在自家的FF機身....)

之後訊號放大的部分
就不用說了
密度增加
單一像素縮小
每個像素的進光量下降 放大後的訊噪比也就跟著
這也是為何密度高的APSC
ISO無法比照FF辦理=_="

我以前也是以為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
一直到花十幾萬買了一台只有"35萬畫素"的DVCAM
畫質乾淨 吃光輕 動態範圍廣
打死一票同期號稱200萬像素的機器
這時才知道"世事無絕對"
副作用往往比想像中的大......
marcowuu wrote:
不用考慮元件尺寸不用...(恕刪)


xuan0083講的是解像度,您講的是訊噪比,不太一樣的東西吧?

訊噪比和感光元件的面積有絕對的關係,但解像度其實和鏡頭的解像力比較有關,
如果是白鏡級的望遠,就算APS-C 1800萬畫素還是可以保持原尺寸觀看時細緻
又銳利,這對打鳥打飛機打美女來說APS-C的確是有優勢,不過高感度攝影那當
然是全幅的天下了

以前我也覺得小感光元件高畫素沒辦法發揮高畫素的解像力,但玩了m4/3系統
轉接定焦鏡後我改變了想法,DMC-G1+CY50菜頭,拍出來和我的5D+L變焦
差不多解像度,就算感光元件面積只有1/4,只要鏡頭夠利還是可以發揮的
(2台都是差不多1200萬畫素)

參考:
5D+2470L

G1+菜頭P50

焦距有點不一樣,當參考隨便看看吧
fet0936060741 wrote:
缺這種角一樣是鏡頭口...(恕刪)


那個跟片幅沒有關係. 是機身本身的問題
應該是反光鏡升起後. 反光鏡或反光鏡室內有什麼小零件稍微遮到了成像邊緣
才在散景光點上留下痕跡
marcowuu wrote:
不用考慮元件尺寸不用...(恕刪)



似乎不是講到我問的說
我指的是細節,如上面youbou大大說的指解像力

我知道FF雜訊比較低
所以我的問題中也有講到不管ISO與其他,指管畫面細節的部分
當然如果拍攝的圖,在大白天,大家都用同顆鏡頭+ISO100
應該很多東西都可以一樣,只比畫面細節(或是說解像力)

裁切的1312萬真的比1800萬還要有更多細節

不過還是感謝大大幫我解惑~

SONY A7C + EF 20mm F1.8G + F60RM2

xuan0083 wrote:


我指的是拍攝者位置相同,被拍攝物相同,同鏡頭同一焦段拍出來,並且裁出同一個畫面
裁切1312萬畫素後的細節真的有比原有1800萬畫素的細節多嗎?
...(恕刪)


顯然的沒有

排除所謂的感光元件密度、製程…造成的ooxx...影響不論,畢竟一般人不了解這些技術面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但可以說FF和APS只是差在片幅,沒道理APS就要用次一級的元件,在這個前提下,1312萬畫素如何能比得上1800萬畫素能記錄的資訊?

當然,FF拍出來的照片本來就不是要讓我們去裁的,所以這樣比基本上就不公平就是了
xuan0083 wrote:
似乎不是講到我問的說...(恕刪)


30萬像素的圖放大3倍,跟原先就是90萬素的圖,
在相同解析能力下,放大的一定比較差,邊緣的顆粒可能都跑出來了
LEICAQT & XT-10 & X70

marcowuu wrote:

這部分最直接的影響
就是每一個像素的進光量~
管你每個微透鏡之間有沒有縫隙
單一像素面積就是變小 進光量自然小
也就是說...新的微透鏡技術
只能"改善" 卻無法"解決"
(再說這些技術如果有需要 也同樣會用在自家的FF機身....)

之後訊號放大的部分
就不用說了
密度增加
單一像素縮小
每個像素的進光量下降 放大後的訊噪比也就跟著上來...(恕刪)


不好意思,我對於感光元件大小相對於進光量變小之類的部分有些興趣
但如果只是直覺地認為大就是收得多 覺得太抽象
大大有沒有相關探討這方面的文獻參考可以讓大家增長一些知識呢
(個人是認為尺寸不是決定感度的唯一因素)

另外,您說到訊號放大的問題,那已經是在比較不同ISO的情形了,和前位大大想問的已經沒有太大關聯
因為就算假設,1800萬的APS感度真的比1312萬的FF低(其實我對這點保持懷疑)
那是不是同樣的ISO、場景、光源、拍攝條件,不同畫素的相機測出來的光圈、快門值會不一樣?
因為如果一樣,但是因為不同像素密度的感光度不一樣,相片的明暗就有差了
但這並不是我們一般拍照時會遇到的經驗
marcowuu wrote:


之後訊號放大的部分
就不用說了
密度增加
單一像素縮小
每個像素的進光量下降 放大後的訊噪比也就跟著上來
這也是為何密度高的APSC
ISO無法比照FF辦理=_="...(恕刪)


幫您修正一下
訊號放大後(拉高ISO值),應該是訊/噪比下降,不是上升
潛出水面 wrote:
也不能這麼說,用APS-C跟用FF裁出等同APS-C感光範圍的圖還不是一樣道理...(恕刪)

問題是FF像素密度沒有APS高
所以裁成APS視角的時候解像力不如APS機
因此解放望遠還真的要APS機才行
fet0936060741 wrote:
同顆L鏡同樣光圈下F...(恕刪)

噗........我實在沒想到人頭跟狗頭也可以這樣比
兩張圖拍攝距離好像看不出來吧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