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Canon自製感光元件已落後SONY?


桃枝夭夭 wrote:
如果不是D600自己拿石頭砸腳...(恕刪)


深深有感啊........所以還是決定D700+D90的組合繼續用.....

等D600穩定點之後再把D90換成D600.......
「世界不會被那些作惡多端的人毀滅,而是冷眼旁觀、選擇保持緘默的人。」- 愛因斯坦 「你可以一時欺騙所
meridian wrote:
會選用那麼粗的線寬絕對都是成本考量
講穿了如果不是有DxO mark這個網頁, 有誰會care低感光度dynamic range的問題呢? 根本看不出來不是嗎?
為什麼看不出來各位知道嗎?
假設你的螢幕對比度有1000:1, 那你的螢幕只能顯示10EV動態範圍, 那12EV以上對你有意義嗎?
何況很多人螢幕對比度連300:1都不到(譬如用筆電的人)
可以說對99%以上的人而言, 超過10EV動態範圍只有過曝需要補救的時候有用而已

很多iphone用戶也說螢幕的ppi做到像蝴蝶機那樣沒意義...
事實上呢?
仔細看還是看得出來...

動態範圍大真的看不出來嗎?
等到後製的時候就知道差在哪...
別說你一輩子都不會後製...
重點不是在於需不需要...
而是在於現在的科技已經到那邊了...C粉還在自我安慰說我們不需要...
難不成C家用戶每個都是曝光高手?
可以無視動態範圍不足的缺陷
(這情形好像在隔壁PDA版的SONY區有同樣的情形)

另外...也可以知道一件事...Canon一直用比別人更省錢的感光元件
卻用幾乎相等或更貴的價錢在賣機身!
更別說Nikon還是用跟SONY買的感光元件來賣的...
canon阿~canon~你這也賺得太狠了吧!

請別用"用不到"這三個字來幫廠商的為了省錢(或者是賺更多的錢)而不知長進找藉口
國外的測試有一段時間了應該很多人看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uozUxh_tOU
直接從04:10開始看 dynamic range的差別
CMOS的dynamic range跟螢幕的對比度完全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seaworm.tw wrote:
直接從04:10開始看 dynamic range的差別...(恕刪)

那個不是dynamic range的差別, 而是對比曲線設定不一樣而已
真正的dynamic range差異只有在後製的時候才表現的出來
直接從螢幕上看圖看不出差異, 因為就像我前面講的, 螢幕的對比度就是螢幕的dynamic range容忍度, 但一般螢幕都沒有那麼大的對比
譬如說某螢幕黑點是0.2cd/m2, 白點是200cd/m2, 那這個螢幕對比度就有1000:1, 也就是10EV
如果相機sensor截取了12EV, 那要如何在10EV的dynamic range內顯示出來呢?
除了用HDR處理造假(截長補短)以外, 當然顯示不出來
所以我才說若不後製(HDR, lightroom recovery等等), 根本用不到那麼多的dynamic range
很多人沒搞清楚文章的內容
"線寬越小、越精細的半導體工藝,越容易在低成本下做出令人滿意的微透鏡,而微透鏡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傳感器最終性能表現,這就是尼康傳感器暫時全面領先佳能的主因。"

主要是微透鏡會影響"顏色的純度",使得Canon的動態範圍自5D2以後,都沒有太大改變

動態範圍當然是越高越好,一者是記錄現場的真實性會越高,二者是後製救回的能力越好
至於你家電視看不看得到,那是另一回事,不能說高速公路只能跑120km/hr,車子就不用做到120km/hr
況且電視的動態範圍也是在提高當中,像我家的電漿電視看到的動態範圍,就明顯比LCD高
很多人玩底片,也是因為底片有著更高的動態範圍,更接近真實

作者認為Canon沒有將製程提高,可能是礙於經費問題,因為它的製程廠就只有Canon的一家客戶,
不像SONY有很多客戶,產品也多樣化,所以SONY可以大膽投資設備,這問題也只有Canon自己知道
雖然投資設備的金額很高,但是0.18不是甚麼先進製程,新的買不起,買二手設備的也是可以做到
我想Canon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畢竟擁有製成廠的好處就是可以隨產品需要自己調整參數,
搭配軟體或影像處理來達到感光元件的最佳性能,這也是一種進步方式.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非常非常~非常認同meridian兄的分析

meridian wrote:
原因當然是這條
FF的感光面積是24x36mm (這還不包含週圍電路與切割道, 實際上整個die還會更大一點)
而全世界所有的曝光機曝光最大範圍都是26x33mm, 怎麼曝?
Canon給的答案是分三次曝光才能曝出一塊FF sensor
既然如此就會有overlay error, 當然越粗的線miss align的機會就越低
還有就是8寸wafer上面只能曝20個FF sensor, APS-C則能有46個
越大的die size, 良率就越低, 譬如說一片wafer上有10個大defect, 結果就導致FF sensor剩下10個可用, 同樣情況在APS-C卻還能有36個可用
而用較粗的線寬, defect容忍度也會較大, 能大幅提高良率

會選用那麼粗的線寬絕對都是成本考量
講穿了如果不是有DxO mark這個網頁, 有誰會care低感光度dynamic range的問題呢? 根本看不出來不是嗎?
為什麼看不出來各位知道嗎?
假設你的螢幕對比度有1000:1, 那你的螢幕只能顯示10EV動態範圍, 那12EV以上對你有意義嗎?
何況很多人螢幕對比度連300:1都不到(譬如用筆電的人)
可以說對99%以上的人而言, 超過10EV動態範圍只有過曝需要補救的時候有用而已...(恕刪)
/___/_/ /___/_/

portrait wrote:
Canon好像沒做CCD耶,您是不是對它一直有誤解!?

我的300D和1D都是CCD,這個是別家代工的嗎?請版上高手解答
老虎不會在乎綿羊的態度。 世上沒有完美的時機,但是 有準備的人可以讓時機變得 完美
C粉用心良苦
還為廠商考慮到良率問題

不過如果以後c家的dr追上來超過其他家
就會有人開始長篇大論解釋dr高的好處

開始由直出用家變成後製玩家

cobrawu wrote:
我的300D和1D都是CCD,這個是別家代工的嗎?請版上高手解答


The 1D used a 4 Megapixel CCD chip EOM'd from Matsushita (Panasonic).

根據來自Canon的透露,原先要以自己開發的CMOS作為1D感光元件的計畫,由於製造成本、時程延宕,使得計畫有所轉變。事實上,EOS 1D最後所搭載的400萬畫素CCD,是採用松下所開發的元件。但同樣是400萬畫素,Canon 1D所限制的規格屬於最高等級的CCD,亦即訊噪比最佳表現的一批,約僅占生產線的10%左右。
 據悉,Canon在最後測試階段,比較了Nikon D1X、Canon EOS 1D的實拍結果,對於色調的重現、立體感的表現,均已調校到滿意的程度。並且值得注意的是,EOS 1D的CCD面積加大了,使得換算鏡頭焦距僅需乘上 1.3倍。
線寬當然是輸很大...老靠運算解決也不是辦法
5DIII畫素一拉高問題就來了...
差強人意
但也不至於不夠用

當務之急...我倒希望CANON趕快變個Global Shutter出來
連C300和1DC這種機型都能吃果凍
光把CMOS提高一倍的影像掃描速度明顯是不夠的

老佳也一心往攝影機市場衝不是?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