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枝夭夭 wrote:
如果不是D600自己拿石頭砸腳...(恕刪)
深深有感啊........所以還是決定D700+D90的組合繼續用.....
等D600穩定點之後再把D90換成D600.......
meridian wrote:
會選用那麼粗的線寬絕對都是成本考量
講穿了如果不是有DxO mark這個網頁, 有誰會care低感光度dynamic range的問題呢? 根本看不出來不是嗎?
為什麼看不出來各位知道嗎?
假設你的螢幕對比度有1000:1, 那你的螢幕只能顯示10EV動態範圍, 那12EV以上對你有意義嗎?
何況很多人螢幕對比度連300:1都不到(譬如用筆電的人)
可以說對99%以上的人而言, 超過10EV動態範圍只有過曝需要補救的時候有用而已
seaworm.tw wrote:
直接從04:10開始看 dynamic range的差別...(恕刪)
meridian wrote:
原因當然是這條
FF的感光面積是24x36mm (這還不包含週圍電路與切割道, 實際上整個die還會更大一點)
而全世界所有的曝光機曝光最大範圍都是26x33mm, 怎麼曝?
Canon給的答案是分三次曝光才能曝出一塊FF sensor
既然如此就會有overlay error, 當然越粗的線miss align的機會就越低
還有就是8寸wafer上面只能曝20個FF sensor, APS-C則能有46個
越大的die size, 良率就越低, 譬如說一片wafer上有10個大defect, 結果就導致FF sensor剩下10個可用, 同樣情況在APS-C卻還能有36個可用
而用較粗的線寬, defect容忍度也會較大, 能大幅提高良率
會選用那麼粗的線寬絕對都是成本考量
講穿了如果不是有DxO mark這個網頁, 有誰會care低感光度dynamic range的問題呢? 根本看不出來不是嗎?
為什麼看不出來各位知道嗎?
假設你的螢幕對比度有1000:1, 那你的螢幕只能顯示10EV動態範圍, 那12EV以上對你有意義嗎?
何況很多人螢幕對比度連300:1都不到(譬如用筆電的人)
可以說對99%以上的人而言, 超過10EV動態範圍只有過曝需要補救的時候有用而已...(恕刪)
cobrawu wrote:
我的300D和1D都是CCD,這個是別家代工的嗎?請版上高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