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些例子
玩相機--我的相機替我做很多事情。相機有多少能耐,我就有多少能耐。
例如:我不能說話,我就無法告訴大家我餓了,我想吃東西。相機就像嘴巴。
例如:在暗處,機身很難對到焦,但就一直對焦對到「焦」。
1.只玩性能:例如追焦厲害,但焦點再怎麼追也追不到讀者的心眼。在以前的觀念是「為什麼要這麼照?」,但現在應該要了解這張作品的「特色在哪理?」雖然高性能產品能輕易的完成表達,過沒幾年中階單眼普及,性能帶來了,那特色呢?
2.只玩畫面質感:玩淺景深、玩廣角望遠,但不知道景深、焦段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是什麼?壓迫感?綿密感?立體感?
玩攝影--我用相機表達想法,就算原本的拍攝方式做不到,但我還可以利用其他的拍攝方式「完成表達」。
例如:我不能說話,我用手指嘴巴、摸肚皮、皺眉,傳達我餓了,我想吃東西。相機就是手。
1.玩思考:如何讓照片引導觀者的注意力與方向感?如何創新表達?如何用這台相機照出大眾「想」不到的圖景?
2.玩光影:例如拍人像的臉部光線避免完全均勻,製造光線變化來產生適度陰影來立體2D視覺。或許是商業需求,很多網路攝影照片在拍女人的膚色喜歡左耳勻到右耳去,額頭勻到鎖骨去。可以是一種風格,但若張張如此,會像紙板娃娃;拍男性的攝影似乎比較沒有這個問題。
---------
所以,
玩相機常會先思考我要哪個大光圈、大銳利的鏡頭,這樣隨便拍都好美。
玩攝影會先思考,除了「有感覺」之外,重點是還要跟別人「不一樣」!鏡頭的使用,真有能力或需要時再添購吧。「感覺的營造」在投資鏡頭上不見得成正比。
我也曾經貪戀鏡頭與精深性能的優越,但藝術概念不夠深,拍出來的相片其實是有很多的「差不多」。所以最近開始上書局陶冶美學,這些是我的一點小感觸......
star_night1900 wrote:
天啊!
難道500D不能點測光嗎?
雖然目前是用小相機,但我偶爾會嘗試點測光拍出來的剪影效果~
500D可以點測光,但是它點測光的測光區是鎖死在中央。
遇到需要點測/對焦的對象不在畫面的中央時,可能必須使用半按快門/AE-L曝光鎖定的功能、再重新構圖。(只有切換對焦點沒有用,因為點測光測光點永遠鎖在中央)
D90可以直接透過切換對焦點的方式解決,因為它的點測光的測光區可以隨著對焦點跑。
不過,通常點測光的用途就是用在不想拍剪影的時候。
rtsi wrote:
基本上點測光的選取點與對焦的合焦點應該分別考慮才對.
假設一個場景:
舞台劇,聚光燈打在演員臉上,背景全黑。
想拍的畫面是-非特寫,整個舞台還是要拍入,並且演員不在中間。
500D的話只有兩個拍法:
1. 開啟點測光模式,使用中央對焦點(及中央測光點),半按快門對演員對焦後重新構圖。
或
2. 使用非中央對焦點為演員對焦,開啟評價測光模式並且減EV,直接全按快門拍攝。
以上為「基本上點測光的選取點與對焦的合焦點應該分別考慮才對」的異見。
但是如果是一個從亮到暗都有的畫面來說,可能必須選取中灰色調測光,然而這個中灰的地方卻不見得是要對焦的地方,此時我完全同意「基本上點測光的選取點與對焦的合焦點應該分別考慮才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