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超廣角新星‧Canon EF 16-35mm f/4L IS USM

lml640707 wrote:
另外移軸鏡修正的是幾何變形
也就是透過Shift的功能把廣角鏡東倒西歪的物體"喬正"
例如移軸鏡~~怎麼用? TS-E 17mm/F4....我對不起你!中4樓fung581006大大用85大樓作的示範
但它本身的桶狀變形仍然存在
根據photozone的資料Canon TE-S 17mm L的桶狀變型率是1.1%
Canon TS-E 17mm
當然以超廣角鏡來說是很高的水準了

那應該是我的觀念有錯誤...我把幾何變形跟光學造成的變形混為一談...

但我好奇的是,如果目的就是為了修正邊緣的「變形」,移軸鏡是否就是最終的方式呢?雖然也可以透過PS來修正透視變形,但往往會犧牲部分的畫面,這也不就是建築攝影師必定會入手移軸鏡的原因
✍ɪɢ|https://www.instagram.com/jml888.photography/
其實 F2.8 跟F4 都是很棒的廣角鏡
不過我目前24-70II 16-35L F2.8共用CPL ND 漸層等82mm濾鏡
所以就算新的16-35 F4表現不俗
應該暫時也不打算換新鏡
與其追器材 還不如去追求拍照技巧來的實際吧~

01站務您好,我的文章時常違反以下討論區規則:文不對題,故意離題及語意不明,不理性的態度將事情原委說明清楚,蓄意攻訐,挑起戰火等挑釁行為的內容。歡迎移到資源回收
大家好,看到有大家對變形一直各有各的看法而產生爭論.對攝影,我懂得很少,但是對平面透視的觀念,我相信即使在建築界,至今仍無可匹敵者.本身對空間有天生的敏銳度,所以也走上建築師這條路.

變形,應該區分成兩方面,一方面是鏡頭光學的變形(這不在透視學的領域內),另一方面,所謂的"透視變形",其實是人偏離視點後(這一點非常重要),對於平面圖像觀察所產生的變形.

鏡頭能追求的,只能盡量修正光學變形.而平面攝影(一般平面相片)的鏡頭,光學變形追求的極致,就是無桶狀及枕狀變形,直線無彎曲.

平面透視的變形,就是觀察者偏離原視點而產生的,這不是靠鏡頭的光學能修正的,而是靠觀察者盡量回歸原視點而修正.所謂的原視點,可以約略簡化成相機拍攝的位置(嚴格來說應該是鏡頭焦點的位置).超廣角鏡拍攝的相片,因為相片縮的太小,觀察者很容易就偏離原視點太遠,所以會感受很強烈的透視變形.不信的話,把超廣角透視變形嚴重的照片放到60吋以上的平面電視上放大看,然後以看電腦螢幕般的近距離眼睛擺在螢幕的正中心看(接近相機拍照取景的位置),相信對所謂的透視變形會有另一番感受!

超廣角鏡拍攝建築東倒西歪,其實不過是鏡頭仰角產生的透視消點,要消除不是靠鏡頭修正(移軸鏡用Tilt是可以修正一部分仰角透視,但不是正辦,移軸鏡拍建築最好是擺水平,靠Shift來取景),只要鏡頭擺水平(讓垂直地面線與相機成像面呈平行),自然就可以修正消點.離開原視點,不能夠接受透視變形的,其實只有一條路:避免使用超廣角.

吉姆林 wrote:
說起Canon的超廣...(恕刪)


看來要入手阿...
內文:
EF 16-35mm f/2.8L II USM光學結構由12群16枚的鏡片所組成,內含1片高精準度大口徑雙面玻璃鑄造(GMo)非球面鏡片、1片高精準度雙面玻璃鑄造(GMo)非球面鏡片與1片玻璃鑄造(GMo)非球面鏡片,藉此修正各種球面像差,同時也能改善邊緣畫質;另外還有2片UD超低色散鏡片,藉此消除橫向色差與色散的情形。光圈由9枚光圈葉片所組成,就算縮光圈也能獲得迷人的圓形散景,縮光圈夜拍時可以獲得18道的放射狀星芒。

回報一下吉大,這個是不是應該是f/4L才對呀~
其實這個小爭執起因都是中文的不夠精確造成的誤解
移軸鏡在Nikon型號裡有個PC字眼
講的就是perspective contral
就是說這鏡頭能透過俯仰搖擺來校正透視

一般在講的鏡頭像差英文是aberation或distortion
和perspective很明顯是兩回事
再提出一個從相片中找出"消除透視變形的最佳觀看距離"的簡略算法,其實就是找出相片中相機擺放的相對應位置:

拍攝鏡頭焦距視角(對角): A (16mm約108度,12mm約122度,...)
觀看相片之對角尺寸: B (須為未經過裁切的尺寸.如果是在螢幕上看,拿個捲呎量一量相片對角,螢幕比例常和相片不同)
相機擺放相對應距離: C 則 C=(B/2)/tan(A/2)

舉個例,如果用16mm鏡頭拍的相片,拿到電視螢幕上放大到對角線長達100cm時,則相機相對應位置約在螢幕正中心退後36cm的位置,從這個位置觀看,所有的透視變形都會打回原形,讓人有重回現場的感受.如果在電腦螢幕上看,假設相片未裁切對角尺寸是50cm,那拍攝相機位置只剩18cm,我們很難貼螢幕18cm的位置觀看,所以只會看到透視變形.越廣角,越難回到那個原始視點,而偏離視點的結果,就是越廣角越難忍受的透視變形.

依據透視圖法,平面透視的延伸變形會隨視角作等比級數的增加,當視角來到180度的時候,邊角的延伸就會變成無限遠.這就是平面透視的必然現象,能接受多少延伸變形就選擇多大的視角.

這個觀念也可以反過來推算,如果我們電腦螢幕顯示的相片對角線長50cm,觀看距離約60至70cm(我有老花),則選擇鏡頭視角約45至40度最佳,換算焦距約50mm至60mm之間的鏡頭,最符合透視的視角,看起來最真實接近肉眼所見.這結果大致上也符合所謂標準鏡頭的焦段.



話說⋯此鏡頭的校正資料好像還沒有?
還是有大大可分享?
想買 正在努力存錢中 ><"
該把 SIGMA 18-35 給賣了
上海摄友,购于香港,16-35/f4L IS 试镜

16-35/f4L IS 试镜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