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 wrote:利益並不是錢的利益....(恕刪) 文包 兄:當初從KENT大開始5D反光鏡時候,以及後面大小三對焦問題,實際上負面名聲比正片名聲多很多,也使得後來LDS產生。基本要做好表面名聲地位,就不會像現在KENT作法!KENT只要只說出一些校正機身鏡方法經驗,不去批一些CANON負面部份,那不管上下資深入門都一致好評,也就不會有後面一些攻擊聲音,以KENT個性很難作到。像這個是KENT大早年被拿過用神阿,請給我一台對焦準確的Canon DSLR像是KENT有談過APS機種穩定度問題,我自己拿NIKON機身做過測試結果是類似,像是使用廣角手動鏡,D700與一台F-801S底片機是一個確實一點才會指示合焦,D90則一個寬度。而當焦距較長時候,對焦行程也拉長,兩者都有一些寬度,而這個問題在自動鏡頭會縮減許多,但兩者差異有這樣趨勢等到後面拿D800用90/2.8開放光圈近距離測試合焦準確度時候,拍下下面照片。兩者都是腳架下,同樣合焦指示燈範圍,但是對焦位置略差一些。如果沒有放大那麼大,兩者差異是看不出來。或著看出會把較糊那個當作手震,或著加個銳利度,縮光圈,,,等方法處理就這樣過去。很多對於KENT所談到準焦總是會覺得有總過度跨大,是在於本身使用與環境與眼力習慣有所差異。像是上面假設您已經拍過一次開放光圈就有這樣水準,那還會接受另外一張照片嗎?如果是理工學生,應該很容易接受所謂精密與準確度分別與背後意義,KENT這些機身鏡頭一些心得也是反應這些。當然個人也較同意文包兄看法,不同意KENT大有一些看法。像是鏡頭含不含鉛與鏡頭最後影像,兩者之間並不是直接關係,其中會受到鍍膜 光學設計等各種影響不足以作為直接證據。按照客觀直接證據。鑑定有無含鉛=>想法上是做成分分析,只是一種用化學方式通常是向ICP,把樣品溶解後再打出特徵X-RAY來鑑定,但是玻璃類含有SI需要用HF等來溶,一般是不會作。另外一種是固態方式,一般大塊金屬類會用像GDS但比較不精密,需要標準樣品做比對,另外就是直接上電子顯微鏡用WDS或EDS來偵測。只是上面都是破壞性檢測,實施上就有難度,所以個人沒有那樣資金做這樣分析。因此,KENT很多想法作為,個人都是很佩服與贊同,中間很多是科學基礎訓練精神與態度,但相對有些部份個人不同意也是提出來。而KENT對於大兔與1DX,個人從最早到後面看到都是一面往1DX倒,只是在於本身1DX高價而KENT對於高光細節,另外就是暗部狀況1DX總會有些髒,這個在D4 VS 1DX(應該即將跳C的NIKON用戶)。講白一點,就是1DX太貴,主觀上在高光細節與暗部部分沒有達到KENT期許,而後面1DX也無法自己作機身調焦動作。作測試看似簡單,但是有圖不一定有真相,寫評測也同樣可以量化數據也能質疑測試方式,不能量化數據就要看合乎觀眾要求,但多時候不能量化數據往往是一些實際使用會遇到。題外話在科學上,做理論方向是越寫對自己論點是越來越完善,但旁人對他論文則是沒有信心。做實驗出發,實驗越做越心虛想辦法編故事結尾,但旁人對其實驗結果則是有相當信賴。因為實驗是現象可能論點是錯誤,但還是其中背後一個事實原因。
kent406406 wrote:大家就此停住吧......(恕刪) 1DS2確實已經過氣了,一些功能跟現在的5D3.1DX完全不能比,至少小弟不會花錢買這麼老舊的機身但是對於K大,你在藏經閣的文章小弟很是欽佩,試問有幾個能騰出時間這樣的測試佐證然後無私地分享+教學!!不要理會別人說什麼,你的分享真的很棒
文包 wrote:單從兩張鏡頭AB t...(恕刪) 這位文包兄,不要只用私訊回話嘛!大方說出來啊,您說:我上面問的問題,您在那一樓中已有答案,但是,我看了又看,可能是我眼拙,亦或閱讀能力不佳,在那樓中,實在找不到您的回答吔!以下請大家也去幫我找找看: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2772390&r=4&p=20在這樓中,哪一則回言是您的具體回答啊?可否明白告訴我,也告訴大家啊?我依然仍是....多麼多麼多麼的期待您能說出個極為精闢的學問來呢!
文包 wrote:單從兩張鏡頭AB t...(恕刪) 1.對於他人的的觀點提出質疑是OK的,重點是要推翻他人的論點時,自己要有足夠的事證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就如同您認為kent的結論是錯誤的,那請您提出您的見解來解釋kent錯在什麼地方,這樣才不會被人說您只會打嘴炮,卻無任何實質內容,請您仔細看看您自己的批評,有任何的實質內容與供獻嗎?2.把不認同他人的論點是以其動機是私人利益來做為主要因素的推論,這實在是有其道德問題,您可以提出質疑與批評,但不適合如此侮辱他人的人格,請在自己的修養上多多用心。
狄拉克 wrote:真是始料未及,希望就到此為止,不要再留言了,感恩。 在01無亦是緣木求魚...不可能的啦唯一有可能的就是樓主大量修改內文、要不然打一堆XXXX、再不然連幾個廣告...放大絕就PO張香菸相片上來::除了鎖文~這些恩怨情仇要"不要再留言"...Impossible
個人的使用經驗中,鏡片含鉛的有無還是有些許的差別,但也有可能是鍍膜不同的緣故,簡單的測試文請參考小弟的部落格:http://energystar.pixnet.net/blog/post/35730958#comment-34001272
pulchra wrote:個人的使用經驗中,鏡...(恕刪) 我目前看到所有的類似測試. 不論是35L新舊版. 43limited新舊版. 您的50/1.8新舊版還是28-70vs24-70不論鏡組設計相同或是不同. 鍍膜相同或是不同卻全都指向相同的結果就是中間調比較明亮些. 整體對比較小些(相較現在新鏡)個人認為. 這可以說明"過去鏡頭的設計訴求與現在不同"僅此而已而鏡頭本身會影響影像的要素很多. 單以"有無含鉛/通透感"一概而論. 過於偏頗而且這些微的差異RAW很容易就cover過去了就跟黑白底片和定號數相紙一樣高對比的鏡頭底片組合就配低對比的相紙以保留細節. 或低對比組合配高對比相紙以達到理想對比各自有適合的題材和場景. 沒有高下優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