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7~卡布里島-藍洞很難想像,一個海蝕洞穴會讓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存在,當天上午的行程重點也就是進到藍洞裡。說真的,排隊的經驗也不在少數,但頭頂著大太陽、在海面上坐船搖晃著等到吐(老婆大人),卻也是頭一遭,還好等待是有回報的,這一生來一次也不枉了。網友分享連結這篇寫得很有參考性
Day 8~梵諦岡梵諦岡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區內的內陸城邦,由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直接統治,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領土位於羅馬西北角高地,因此不僅是「國中之國」,也是「城中之國」。其為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之駐地、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朗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城內建築物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以上引用自維基百科。
Day 8~梵諦岡梵-聖彼得大教堂Part 1聖彼得大教堂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會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的重要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藝復興建築[4]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佔地23,000平方公尺,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公尺的穹窿,頂高約138公尺,教堂前方則為聖伯多祿廣場、以及位於羅馬市轄域的協和大道。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建築師與藝術家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歐·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聖伯多祿大殿的設計。聖伯多祿廣場的設計人是吉安·洛倫佐·貝尼尼。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以上引用自維基百科。
Day 8~羅馬競技場羅馬競技場(義大利語:Colosseo,又譯作羅馬鬥獸場、羅馬大角鬥場、科洛西姆或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拉丁語:Anfiteatro Flavio / Amphitheatrvm falvvm)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橢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年-82年間,現僅存遺蹟位於現今義大利羅馬市的中心。羅馬競技場是卵形的圓形劇場,也是目前最大的圓形劇場,使用材料包括洞石、凝灰岩及磚飾面的混凝土。羅馬競技場估計可以容納五萬至八萬名觀眾,平均觀眾約六萬五千人。羅馬競技場用來進行角鬥士的比賽、海戰表演(不過只有短暫的時間,後來鬥獸場地下室就開始安裝其他的設備了)、處決、重要戰役的歷史重演、以及演出以羅馬神話為基礎的戲劇。在中世紀前期已不再將羅馬競技場用在娛樂用途,後來用作住宅、工作坊、聖職人員宿舍、防禦工事、採石場以及基督教聖地等用途。以上引用自維基百科。
Day 8~羅馬萬神殿萬神殿(義大利語:Pantheon,拉丁語:Pantheum),又譯萬神殿、潘提翁神殿,位於義大利羅馬,是一座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為教堂。公元60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將萬神殿獻給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殿的正式名稱。由於其完美的古典幾何比例,萬神殿被米開朗基羅譽為「天使的設計」。萬神殿始建於羅馬共和國向帝國轉變時期(約前29-19年),屋大維的副手馬克斯·阿格里帕受委託修建了一座早期神廟。後於公元80年焚毀。圖密善皇帝修復後又於110年左右焚毀。120年代,由哈德良皇帝重建。這座建築總體呈圓柱形,在山牆下有一條由大型花崗岩科林斯柱組成的門廊(一級有8根,後面有兩組四根)。一個長方形的前廳將門廊與圓形的大廳連接起來,圓形大廳位於一個帶圍堰的混凝土穹頂下,中央有一個寓意通向天堂的圓形開孔。萬神殿的穹頂在建成近兩千年後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無鋼筋混凝土穹頂。半球體的高度和內圓的直徑相同,有43公尺(142英尺)。以上引用自維基百科。因為丹布朗曾在「天使與魔鬼」一書中提到「金杯咖啡是全羅馬最好喝的咖啡」,所以金杯咖啡 Tazza D’oro Coffee也就這麼把名聲行銷到全世界了,而且只有一家、別無分號。
Day 8~羅馬西班牙廣場西班牙廣場(義大利語:Piazza di Spagna)是位於義大利羅馬的廣場,旁有羅馬地鐵的同名車站。山上天主聖三堂(由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所資助建造)就位在與西班牙廣場相接的西班牙階梯頂端。西班牙廣場也曾經出現在電影《羅馬假期》的場景中。西班牙廣場上有一個巴洛克藝術的噴泉,被稱為破船噴泉。是由義大利雕塑家濟安·貝尼尼的父親彼得·貝尼尼(Pietro Bernini)所設計,於1627年-1629年間建造完成。彼得·貝尼尼於1623年起成為特萊維噴泉(Acqua Vergine)的主建築師。根據一個不太可信的傳聞,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因為在臺伯河水災中對一艘被沖到此地的船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此建造了破船噴泉。以上引用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