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canon 50mm F1.2 跟 sigma 50mm F1.4 選擇 (已解決)

meridian wrote:
這傢伙是誰? 他的觀...(恕刪)


你還沒有搞得懂 Contrast 與 micro contrast 的分別.

不如我說中文, Contrast 是"反差", micro contrast 是"立體感"

你出的MTF 圖是講 contrast 反差, 不是 micro contrast 立體感

MTF 是影一張只黑白線條的平面圖. 影一些無色彩只有二維的平面圖, 試問如何可測試出現實3D三維世界有色彩的立體感 ?








crossmatch wrote:
你還沒有搞得懂 Contrast...(恕刪)

contrast跟micro contrast最大的差別在於涵蓋的範圍
contrast是無關解析度的, 是個廣義字, 任何的明暗差異都是contrast
micro contrast單指低解析度相關, 而銳利度就是高解析度相關
我舉的例子都是很低頻的狀態, 大概10lp/mm而已, 也就是micro contrast作用的範圍
其實你自己去玩LR的contrast/micro contrast調整就知道差在哪了
meridian wrote:
contrast跟micro...(恕刪)


你所講LR 的micro contrast 與 contrast 是涵蓋的範圍的差別.

那就不是我所講 3D 立體感的 micro contrast.

立體感與反差是兩回事. 要不然大家在LR 甚至相機設定加強一下反差值就可決解立體感問題.

會是這麼平宜的事, 就無人用 Leica Ziess
菲恩盲客 wrote:
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恕刪)


我認為我實在沒必要跟一個專門口水的新帳號一班見識...
要討論,請不要做這種無聊的事情~~
這問題從我當初玩攝影到現在老了還是爭論不休
yanick的論點我也看過了
其實自己使用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沒有嚴格控制且同場景的比較說半天也是枉然
老S50 S50Art 50L 85L 35LII S35Art我都擁有
我也可以用各顆鏡頭拍出立體感很強的照片

過去我也常在這裡和人筆戰
但每個人都帶著既定立場 尤其是原廠派的人,外人怎麼談都很難有新的結論

來簡短談談吧
老S50 是當時canon 系統的一時之選 光學表現就已經比50L好了
甚至於我個人覺得其散景表現比後來的50Art更好
多年前寫的文章
S50 F1.4

S50 Art
不用多說
重量偏重,但是畫質很誘人
光學表現上50mm的王者
S50 Art 六號愛用鏡

50L
光學很差 對焦很飄
但拍出來的畫面其實我個人也覺得蠻喜歡的(年紀大了 有點懶得寫文章 先放flickr相簿)
50L

過去總有人說sigma是新鏡贏舊鏡 有點顯得不公平
但這回很清楚也可以看到S85Art在光學表現上是勝過85L IS的

最後一提
35LII我個人相當喜歡
可說是近年來最值得購入的原廠鏡
當然這不掩蓋S35Art還是很超值 光學性質也好

回到50L vs S50art,我會推薦S50Art
因為穩定 且畫質扎實,就是相當實際的成果
至於50L 我想依照最近canon的方針,我想以後也不會再出了
crossmatch wrote:
你所講LR 的micro...(恕刪)

暈倒....
所謂的sharpness, micro contrast, contrast就是範圍不同而已
舉例來說, 大家心目中認定的銳利度是什麼?
看看這張圖(一樣借用一下the digital picture的圖), 看起來很銳利吧?


放大600%看看是怎麼回事? 字體邊緣出現白暈?


這不是啥魔法, 說穿了人類大腦一樣是用contrast判斷物體輪廓
sharpness就是在欺騙大腦, 做像素尺度的contrast強化而已

而micro contrast是更大範圍的, 好比說兩個相鄰色之間以數十個像素的範圍做對比強化, 強化色塊間的對比度, 如此會讓你有"揭開層紗"的感覺, 所以我前篇文章用比較粗的區塊(也就是14這個數字)來跟你說Canon老鏡在micro contrast處理得並不好

contrast則是無關像素的, 是整體畫面的對比

立體感是個抽象的形容詞, 每個人對立體感的感受都不同
contrast是個有物理定義的名詞, 是可以量化的東西
您能把這種東西扯在一起, 我還真不知道要如何討論下去


kingjehau wrote:
我認為我實在沒必要...(恕刪)


妳把帳號蓋起來的話,論述還是論述、道理還是道理、兩個不同的條件還是兩個不同的條件。

是否嘴砲?從來看得都是論述的品質與理路,而非看帳號的新舊。
meridian wrote:
我前面的連結就已經表...(恕刪)


我說的你不信, 我連結你給你看, 又問是何許人? 找來Nikon 自己解釋設計58 1.4 不是為MTF 圖, 而是要有更好 3D 立體. 夠不夠權威?

Nikon 設計58 1.4 MTF 表現很差勁, 但設計是為了更好的3D 效果.

Nikon 說不是提高resolution, contrast 就有3D 效果

Nikon 說一直也質疑拍攝3D立體的東西, 怎可能被2D平面的MTF圖去評估?

你認為NIKON 說的都不對, 只有你說的MTF理論才對, 你就直接去投訴NIKON 好了.

http://www.nikon-image.com/enjoy/life/works/2013/1310/

英文如下:

NIKKOR's design philosophy "three-dimensional hi-fi (high reproducibility)"
AF - S NIKKOR What is another big thought in 58 mm f / 1.4 G?
It is a design philosophy that reproduces a three-dimensional subject as a more natural three-dimensional image in a two-dimensional field called a photograph.
In Nikon, we call the lens which reproduces the depth of a three-dimensional subject more naturally and smoothly as "three-dimensional hi-fi lens". It is not simply to raise the resolving power and contrast of the focused part but emphasizing the continuity from the focused point to the blurred part and the completely blurred part, improv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effect It is a lens which is drawing.
Until now, the photographic lens crushed a subject with depth into a two-dimensional image, and it has been drawing attention only to MTF, resolving power, contrast. It is very easy to evaluate these elements where the focus is in place, and by improving them certainly, the photographic lenses are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But is it enough only for that? Originally, should three-dimensional subjects be evaluated three-dimensionally even on two-dimensional photographs? Nikon has always held a doubt
crossmatch wrote:
我說的你不信, 我...(恕刪)

喂喂~~我什麼時候說MTF就能呈現全部? 不要亂扣帽子好嗎? 前幾篇花時間解釋什麼是sharpness, micro contrast, contrast, 跟MTF會有什麼相關性, 感覺都在浪費時間....

其實證據就在此: 你只會引官方發言說MTF不重要, 我要的是立體感, 結果58/1.4G在10lp/mm表現超好的, 這就是高micro contrast的表現
58/1.4 vs 50/1.2 vs 50A


補一個最新的85/1.4L


看出啥了沒有? 代表圖像微觀對比表現的10lp/mm, 58G根本不輸給其他三顆, 而特別低的就是50L

MTF不能代表全部, 但其實MTF還是能挖出不少東西, 看你懂不懂得看而已

nthomas wrote:
這問題從我當初玩攝影...(恕刪)


簡單回應一下.

我也是擁有85Art, 135 Art, 35LII, 50L, 85L, 135L, 賣掉了的有24 Art, S50 1.4 DG, S50 Art

以Sigma 50 Art 與上一代50 1.4 DG 比, 我更喜愛上代50 1.4 DG, 發色更自然, 散景更優美, 另一我不喜 S50 Art 的是散景有點2線性比50 1.4 DG, 85 Art, 135 Art 差.

Sigma 24 1.4 Art, 以USB dock 調焦後, 插上1DXII 使用AF 仍然飄得很, 最後賣掉.

Sigma 85 Art 與 85L, 85 Art 在一眾Art 中算是中庸之鏡, 散景亦是不錯, 立體感也可接受, 所以85L 85 Art 兩支也保留.

Sigma 135 Art 與 135L, 135 Art 是Art鏡最銳利一員, 可與200 F2 比併, 但立體感最差, 所以又愛又恨, 也與135L 保留下來.

35 1.4 LII 我不是太喜歡, 因為在L 鏡中, 立體感較弱, 我反而較喜用EF 28 1.8, 不過這支鏡MTF 與外間評語很差. 我又不覺得像人說那麼差

戰不戰的問題, 各人各有喜愛, 各抒己見, 亙相尊重就沒問題, 我沒有先去挑戰人家, 但人家先來挑戰我, 說到好像愛用50L 是不正常就有點那個, 才多寫幾句.

很同意實際應用以上各鏡頭, 沒有網絡上所說那麼大差異, 50L 沒有軟到不能用, Art 鏡又不是完全不立體, 我一樣會使用它們影出自己喜愛的相片.

最後, 很欣賞用心拍攝, 分享作品與心得的人. 師兄拍的照很捧, 要多多學習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