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ochus wrote:
小弟在學生時代因修課關係有次意外參訪棲蘭山的CO2通量測站
在通過哨點前往測站的10多公里途中
身處雲霧環繞的神木群,那種feeling真的不是阿里山或溪頭可比擬的
山區降雨量、河道乾枯狀態、溫溼度變化...等天候狀態這些是理性的探討
而反射給予我們的體會,是感性的討論
都不衝突
適當的天氣型態(陰、雨天)造訪林區,或許有助於大伙找回類似deep green的感動
是說,台灣有抓不完的山老鼠,這點或許是屋久島不會出現的
離題了
哈哈,大大能理解我的感覺喔,感謝。
就是這些山老鼠跟砂石業者在不斷的啃食台灣山林的老本啊。
遠的深山裡太累人了,去不了,近的去了,感覺已經不再,大概就是這樣子。
前面那一樓的那些水量真的不算多啊,
以前台灣隨便一條小溪水流都是超豐沛的,深山裡則是激流跟小水流處處,
有些地方水量豐沛到還沒靠近都能感受得到水霧襲來,現在好像只是在苟唌殘喘的感覺。
景美溪中上游有氣無力的水流(跟中南部的濁水溪、大甲溪、八掌溪這幾條大溪比算還好的了,這三條河流一沒下雨就幾乎快斷流了),水花四濺的榮景,早已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