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idian wrote:
重點是:
數位時代, 當你用的解析度是1200x800的時候, CoC才會是0.03mm
當你的圖片解析度達5616x3744的時候你還在0.03mm? 發什麼神經啊?...(恕刪)
meridian wrote:
你連5D2 CoC為什麼要取0.006mm都不知道吧? 暈倒.......
以FF片幅來說36/0.006 = 6000, 24/0.006 = 4000
CoC = 0.006代表圖像大小是6000x4000 = 2400萬畫素 ....因此0.006mm為最接近5D2真實畫素的CoC...(恕刪)
本次PK,meridian敗、itisorange勝






解釋如下:
CoC( Circle of Confusion ),與CCD對角長度有關,是定值非變數,Zeiss 公式,CoC= d/1730
絕對與與CCD的密度無關,一般135相機CoC=d/1442=0.03
可參考焦段比&感光元件基本資料 (PDF)
這是clwu大大製作(好像留戀於M01投資理財版),若是需要可以把他招喚出來

徠卡迷關於模糊圓的文章結論提到模糊圓不會超過設定的33微米(0.03mm),這是所有景深表的基石,無論是A的愛克發或者是Z的蔡司都是一樣
傳統景深比較確實是用在4*6相紙下比較,固定距離(25CM)下
若是想要改變觀看相紙大小,觀看距離,可以,但是景深會改變(非傳統的景深)
請參考照片&距離&輸出尺吋景深計算
在數位的世界,可在LCD內任意觀看改變大小(20%、60%、100%等)觀看,這時改的是相紙的輸出(列印)尺吋,非COC,請meridian不要搞錯了
SWOT wrote:
越小的像素模糊圓就越小, 能看到遠比0.03mm模糊圓更多的細節差異
不要被誤導,我的才是正確版本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quamojo/sets/
thunderbird wrote:
在數位的世界,可在LCD內任意觀看改變大小(20%、60%、100%等)觀看,這時改的是相紙的輸出(列印)尺吋,非COC,請meridian不要搞錯了...(恕刪)
這是你完全錯了
改變輸出尺寸時, 若你的設備完全跟不上像素密度的提高, 那你的講法才正確
但現在解像力還能隨著像素密度提高而提高
那你又怎能說CoC是固定不變的?
就如當年決定相片的人不是設定4x6相片 & 25cm觀看距離, 那CoC難道還是0.03mm嗎?
CoC是根據實際需要定出來的東西, 不是死的, 完全不能變的東西
所以你不可能用一套景深表套用到所有情況, 而你的回文似乎都還跳不出這個框框
簡單講我的版本才是對的
你的版本也只是照本宣科把"現行景深表如何制定"再講一遍而已
然而現在的討論是"現行景深表不能適用於所有情況", 老兄搞清楚了沒?
meridian wrote:
這是你完全錯了改變輸...(恕刪)
你問題癥結在底片的解析度也是有2000畫素以上,底片也有顆粒細與粗的
它也可以洗超過4*6以上尺寸(如10*12等),所以再次證明COC與底片、CCD密度無關
當初135景深的就是在COC=0.03、4x6相片 & 25cm觀看距離各種條件限下來的
所以大家有一制標準(135,中型、大形等相機),你要破壞此規定,算出來的景深就會與大家標準不一制
比如你自己訂出太陽就是蟑螂,每天講蟑螂的紫外線好大
沒人知道你講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無統一標準
除非你變成大師,你說什麼就是大家接受的標準,可惜你不是
所以我有給非標準的景深計算(網站好像掛了)
請參考照片&距離&輸出尺吋景深計算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quamojo/sets/
thunderbird wrote:
你問題癥結在底片的解析度也是有2000畫素以上,底片也有顆粒細與粗的...(恕刪)
問題癥結在於底片的解析度沒有量化, 沒有任何標準可言
所以才需要定義一個"標準化"的度量法, 這個標準化法則就是你一直在講的"景深表"
但數位的解析度通通都是量化的, 而且現在絕大多數人都不把圖片洗成相片
更不用說還去洗景深表規定的4x6相片了
那你數位時代的標準在哪裡?
有人會為了判定一顆鏡頭的移焦與否
刻意去縮圖到1200x800或洗成4x6相片再來判斷有無移焦嗎?
我前面就講過了, 當別人貼了一張5616x3744的圖, 說小小白1.5cm就移了0.5cm
然後你想像一下像i兄那樣跳出來說....錯了, 小小白的景深其實是7cm, 不是1.5cm
我只能說你瘋了, 橫看豎看都是1.5cm的圖片, 卻要硬說他是7cm, 不是瘋了是什麼?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與底片時代如此巨大的差異?
不洗相片當然是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則是數位相機的解析度都比1200x800高的多
這就像景深表規定的照片尺寸突然從4x6一下子放大到12x18一樣
人們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所以需要的CoC會小的多
如果你買了5d2, 而解像力卻只能達到景深表規定的1200x800水準(CoC=0.03mm), 那一定整天哭爹喊娘的

meridian wrote:
有人會為了判定一顆鏡頭的移焦與否
刻意去縮圖到1200x800或洗成4x6相片再來判斷有無移焦嗎?
我前面就講過了, 當別人貼了一張5616x3744的圖, 說小小白1.5cm就移了0.5cm
然後你想像一下像i兄那樣跳出來說....錯了, 小小白的景深其實是7cm, 不是1.5cm
我只能說你瘋了, 橫看豎看都是1.5cm的圖片, 卻要硬說他是7cm, 不是瘋了是什麼?
如果我用一部5D, 一部5D mk2, 用同一支鏡拍出來的照片,無縮圖,景深是不是一樣的呢?
它們的CoC 又是不是一樣的呢?(兩者的CMOS大小應該是一樣,但是“密度”不同了)
假設我把這兩張相片印出來:
情況1:同一大小的紙 (e.g. 13x19) 但是印不同的dpi;
情況2:同一的dpi(e.g. 300)但是大小不同,然後調整觀看距離;
那麼兩張相應該會看起來一樣,是嗎?
煩請指教。
meridian wrote:
問題癥結在於底片的解...(恕刪)
不是標準的標準也是標準,這是大家遵循的
景深只是參考值,你也不用太認真,很多鏡頭沒有了
你用放大10"來看,有人遠視離50CM來看,有人近視,他用22"LCD,有錢用42"電視看,沒錢人用舊的CRT,我用100"投影機,這都是影響景深變數
就是因為影響景深的變數多,所以要將變因控制
用剩下來變數來討論,這樣你我的標準才會統一
還有COC是定值(已被限制在4x6相片 & 25cm觀看距離),你老是把他看成變數
若是變數,麻煩請找資料證明你是對的
所以等你成大師,你說景深叫烏龜,大家也都說那是烏龜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quamojo/set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