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問題的確是存在的,拿『忽略N的缺點』來搪塞,也顯得太不成熟了吧...
畢竟這個文章不是在N家版上耀武揚威,而是在C家裡面檢討(檢討有點言重了..應該說討論)
但是說到C,大部分的人推崇的還是他的發色以及成相品質,但是相較之下,硬體部分略顯劣勢
但是在DC市場,C的數位DC硬體又如此強悍,那為何DSLR市場的硬體卻遲遲不願提昇
所以講到性能上的『閹割』或『下放』,身邊的C家人總是氣得牙癢癢的
真不知道C社葫蘆裡到底在賣啥藥...
話說,5DII的黑點問題是『解決』還是『改善』?
如果是解決,列為缺點實在不是很公正...畢竟把軔體當做一個好壞的評比,不是那麼精準就是了..
個人覺得C最大的痛,還是反光鏡會噴這一點吧

專有名詞只是嚇人用的!令人感動的畫面和用語,才是最真實的
泰瑞莎修女 wrote:
原來研發不用成本喔?...(恕刪)
原來Nikon跟Sony買sensor, Sony給Nikon的價格都不含研發成本? 研發成本都Sony自己吃下來喔?
======= 分 格 線 =======
正常來說, 如果總成本分攤到每個sensor之後, 生產成本1000元, 研發成本1000元
那Sony會賣Nikon多少錢一個?
答案大約是5000元
半導體生產本來就是種暴利, 有技術的人絕對不會賤賣自己的東西
看看Intel生產CPU毛利高達50幾%, 台積電代工項目那麼雜, 但毛利還是40幾%
(扣掉每年的研發經費/廠房擴建/設備折舊攤提, 最終營利率當然不會這麼高, 但依然還是有30%)
所以像Canon好幾年前就投資了半導體工廠, 這麼多年來設備折舊早就攤提完了
現在等於是有生產就有賺(註1: 像8吋廠因為設備折舊攤提完畢, 產能利用率20~30%就不會虧了)
而且Canon還是生產image sensor這種賣出去毛利超高的東西
對手要5000元去買, 自己製造只要2000元, Canon利潤會高其實都是長年垂直整合的結果
像台塑企業也是啊, 台塑化, 台塑, 南亞, 台化等等垂直整合起來, 毛利不高才有鬼
(註2: image sensor都只用成熟製程生產, 像1ds3的sensor就只用8吋晶圓量產而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