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產品更新週期雖然慢,但是從產品/技術的發展來看,佳能有長線佈局。固步自封並不適合形容佳能,但是老人家比較遲緩倒是真的。
索尼採用的技術也並非全部都先進。a9依然全畫面一字對焦。ibis本質也是靠偏移光軸防抖。當年做lens is的時候有過討論,鏡頭防抖在設計的時候對非球面鏡留了一定餘量,力求防抖啟動後光軸不偏,降低畫質損失。富士講ibis傷畫質也是基於這個古舊的討論,但是年輕一代消費者都要ibis,只可以裝來迎合市場....
索尼雖然可以轉接,但是玻璃厚度原因依然表現落後於m機。萊卡2013的max cmos就展示過淺pixel well,索尼2015發布7r2的時候又創新一次....
所以我時常覺得索尼是用新問題解決舊問題...以及利用信息不對稱創新。
講這麼多,我個人購機依然是考慮功能性、性能,以及我預期的使用環境。但我知道有人是會被理念吸引的,雖然我基本上毫不重視設計理念。
Wahaha214 wrote:
對焦能力追上CANON了,以前的NIKON自動對焦蠻鳥的
還有拜SONY的SENSOR之賜讓相機的DR值提升,這點是CANON目前遠不及的地方
我們是花錢買東西來用的,不是廠商的公關或是發言人,沒必要去隱惡揚善,CANON不要變成另一個HTC就好
我想除非有明顯的數據顯示使用了高動態範圍的Sony感光元件可以影響銷售量,
否則Canon沒必要犧牲自己的感光元件色彩的獨有性換去採購Sony的感光元件來使用吧?
Canon的政策就是:「朕會給的自然會給,但朕不給的,你不能要」 「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見金庸射雕三部曲)」,
所以敏銳的市場觀察力,還有一堆未現世,只有在緊要關頭才會拿出來的壓箱技術(說到這個,我還是會想到Canon那個十幾年前就有的眼控對焦什麼時候才肯拿出來用啊?Sony那個明明叫"追眼"對焦,為什麼會翻成"眼控"對焦?差很大耶),
恐怕才是Canon始終屹立不搖的主因吧?
要全面改用Sony的感光元件我想不難,難在感光元件能及時交貨的數量多寡掌握在別人手中,等同被對方用手扼住了喉嚨,
這樣的風險比不換感光元件大更多,Nikon自己不也是吃到了這樣的苦頭?
特別是Canon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色彩也是他自己的市場很重要的優勢之一,
換得了高動態範圍,卻大量失去對色彩執著的忠實客戶群,這種風險,若我是Canon高層,我也不會冒。
jill1124 wrote:
原來那個多少軸的防抖是這麼糟糕的東西…
如果不想用的時候把他關閉,
不知道能不能補救這個先天的缺陷…?
那不是糟糕,只是有風險,問題是有多少人知道? 所以我才說隱惡揚善未必是好事
你想看看,OLYMPUS的雙防手震系統可以補償到6.5級,反過來想,為什麼齊柏林買的那套貴死人的系統還有人要買?
廠商不會告訴你盲點(缺點),這是銷售技巧
我自己也有在用防手震,真的很好用,有時帶腳架出去是個累贅,況且有的地方還不能使用,即便是如此你不能不知道它的缺點與極限
你可以關掉防手震,但是如果防手震機制已經無法停在正確的HOME點位置你關掉也是沒用的,因為光軸已經偏了,就算在成像圈內你也無法得到最佳成像效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