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l640707 wrote:機身光圈極限F值=法蘭距/卡口直徑
Nikon F=46.5/44=1.057
Canon EF=44/54=0.81
Leica M=27.8/44=0.6318
SONY E=18/46.1=0.3904
Canon R=20/54=0.37037
NIKON Z=16/55=0.2909
所以索尼開始要緊張時是大家都在做F=0.5的時候當做CN做到F=0.4時候索尼肯定是要在換接環或倒閉二選一 ...(恕刪)
這個算法沒有考慮到鏡頭後玉太大片導致電子接點沒地方擺。可供設計的空間比計算小得多。去看看Canon 50L 跟 Nikon 50/f1.2 AIS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了。
Sony E環如果沒有顛覆常理的設計思維只是反望遠硬推的話是做不出 50 f1.2的。改接環勢在必行。
反正機身也可以很快推陳出新,市場不買單也才會有削價競爭,長遠來看鏡頭群
才是決勝關鍵!6D2上市價5丶6W處處噓聲,公司貨跌破4W惦惦撿的多的是;
至少這次發表不會覺得了無新意,除了RF 24105L考量新用戶焦段需求重覆以外,
其他鏡頭都跟EF有所區隔,乳摸傳出來的24300L也是,看起來規格都比較創新,
再加上那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原廠轉接環,EF+RF是不是很可怕的對手?
RF恐怕沒辦法異系統轉接,吃不到雙修的豆腐,面臨攤牌抉擇只是遲早的問題;
FF鏡要求畫質光圈焦段本來就重,一堆從乳摸就說2870 F2不可能,是誤傳,
分析得頭頭是道說沒3丶4公斤辦不到,結果真的出了不到1.5公斤,一樣不認為
是技術厲害,反正重就是不對,有口水去咀別人標準隨著品牌”浮動”,然後自己
品牌立場鮮明,硬拗反倒就成了公正客觀的專家!?自家沒出貴重鏡頭!?
高階鏡各家半斤八兩啦,問題是輕巧便宜的入門檻咧!?我不知道付錢買個器材
怎麼搞得像混幫派,不是工具採購考量、符合需求同時看緊荷包!?

規格價格不滿意就別急著下手,跳來跳去既浪費又不熟悉,多觀望比較一下保證有
便宜可以撿,這各家都一樣;除非迫切需要又很喜歡的器材,從未儍儍地付上市價排
單去等;雖然之前T2870與24105G都有去排單,但也是過了一段時間,當然就排很後面,
現在缺貨狀況尚未消化還輪不到我,也好,看了RF鏡之後直接去電先取消,量產的東西
還怕將來買不到?
現在C丶N跳下來頭一起洗已經水花四濺了,但還沒完,P家也要加入戰局那才更有趣;
當前S家已經遙遙領先札穩根基,C丶N群眾基礎雄厚算是有基本保障,只有P家是從
零開始,選擇不觀望在這時候加入更耐人尋味,有更多想像空間;坦白講,它不在優先
名單上,但不排除各種可能性;P家敢在處於絕對劣勢下出手,理由不可能只是”貪圖FF
相對較高的利潤”,對手個個不好惹,沒相對於其他家缺乏的特色與驚喜,恐怕看得到但
吃不到,P家心底應該比誰都更清楚!
2018年九月應該會是攝影器材史上,其中一個重要里程碑,Happy Hunting!

chengchenchien wrote:
這個算法沒有考慮到鏡頭後玉太大片導致電子接點沒地方擺。可供設計的空間比計算小得多。去看看Canon 50L 跟 Nikon 50/f1.2 AIS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了。
Sony E環如果沒有顛覆常理的設計思維只是反望遠硬推的話是做不出 50 f1.2的。改接環勢在必行。
我量手邊E環電子接點含鏡筒是約3.5mm厚
假設每家都一樣好了
Nikon F=46.5/44=1.057
Canon EF=44/54=0.81
Leica M=27.8/44=0.6318
SONY E=18/(46.1-3.5)=0.4225
Canon R=20/(54-3.5)=0.3996
NIKON Z=16/(55-3.5)=0.31079
E環跟R環的光圈上限幾乎沒大差別
再說E環已經有中一50/0.95原生鏡了
這可是目前三家全幅無反裡面光圈最大的原生鏡
從鏡尾可以看到接環空間還很充裕(半徑5mm應該有)

原網頁
http://dc.it168.com/a2014/0425/1617/000001617321.shtml
怎麼會說E環連1.2都做不出來?
原生0.95都賣錢賣好幾年了連這也能黑也真是服了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Leonarka wrote:
這句說的真的深...(恕刪)
+1
我覺得有這樣的現像,最大的原因是價格
價格真的真的真的太貴了,貴貴的接續影響原因就是二手,就算暫時不賣,拿在手上它也是是二手,也能有預想價格,說到這裡,攝影真是坑殺小朋友的超強大利器
便宜的東西如3000,過保跌個五成只浪費1500
昂貴的東西如20萬,過保跌個三成60000就不見了
君不見很多機身一台就等於半台摩托車,一台摩托車,一台好重機的
鏡頭更離譜,一顆鏡頭就一台125,兩台125的,還有一顆鏡頭等於半台優秀國產車的
這都是錢啊
自私的想法,世界上同類產品最好只要有我家這個品牌就好了,二手超保值啊
蛤~你說只有一個品牌不會進步喔?
那就兩個品牌就好了啊!
性能與價格的永續平衡
這就是第三個品牌出現後容易被攻擊的主要原因
更何況第三個還是市場破壞式創新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