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shuner wrote:
請問s兄,要怎麼知道...(恕刪)
買個校色器即可, 一般使用上三四千塊的就可以有不錯的表現了. 而那些校色器軟體通常都很好用, 照著軟體的步驟操作即可. 大部份的狀況, 並不需要使用上萬塊的校色器, 除非是廣色域螢幕, 那要靠光譜計才能正常校正.
不過, 不建議非繪圖螢幕使用80cd/m2, 因為多半會發生跑色或對比不正常的狀況.
低階一點的顯示器, 可能跑120cm/m2就不大行了.
若沒有校色器的話, 這裡有個簡易的測法(請先關閉室內光源):
1. 使用Canon機身, 找個焦長約50mm的鏡頭.
2. 光圈先決 = F4
3. ISO = 100
4. 平均測光模式
5. 鏡頭距螢幕約30cm, 螢幕請顯示最亮的白屏.
6. 對螢幕半按快門測光, 在80cm/m2之下快門約為1/30; 120cd/m2之下快門約1/50
公喵不帥, 母喵不愛. 公喵愈壞, 母喵愈愛. 不帥的公喵想要母喵愛, 就只好學壞.
takosan01 wrote:
不好意思, 問個很呆...(恕刪)
一般修圖的目的在輸出, 而常見的輸出目的是洗成照片.
由於照片是反射式的呈像, 光線照到像片再反射給眼睛, 所以亮度當然不會太亮.
螢幕則是主動發光, 相較於照片, 你要用更低的亮度才能讓螢幕的亮度與未來洗出來的相符. 80cd/m2是常見的修圖用亮度, 也是Eizo的建議值.
至於120cm/m2則是保護眼睛免受光害的亮度參考, 一般不建議亮度超過這個值. 當然, 你使用環境很亮的話, 螢幕是可以超過這個建議亮度(但還是不超過為妙).
在這裡是討論DPP嘛, 用DPP當然是搞RAW檔居多. 都在玩RAW檔了, 那當然是為了追求最完美的畫質.
既然是追求完美畫質, 那麼最基本的問題就在你整個的修圖環境. 而修圖環境一般就是由螢幕, 色彩管理, 以及修圖軟體所組成.
舉個例子來說, 轉RAW檔第一個要設定的是什麼? 像我都要先決定白平衡. 而一般螢幕光白平衡就很少是準的, 要讓白平衡準確只能靠校色器. 此外有人在討論明部暗部嘛, 明部暗部準確與否, 又是由Gamm來決定. 麻煩事情在一般螢幕的Gamma值十台有十一台是不準的, 要讓它準還是只能靠校色器. 把校色拿進來討論, 這個時後螢幕高階與否就強弱分明了. 高階的就有辦法讓你校色還維持不掉色不跑色, 它可以在六百多億個顏色裡挑1677萬色給你用, 低階的就準備面對掉色跑色的危機(1677萬個顏色裡選出堪用的顏色來用). 說到這裡已經很昏了, 再告訴你不幸的消息, 你用OSD調亮度, 就足以造成螢幕色溫跑掉. 高階螢幕也會對它做處理, 至於低階的就只能認命.
麻煩事還沒結束咧. 修圖可以考慮工作色域用16bit位元深度的ProPhoto或aRGB色域嘛, 於是很多人就買廣色域螢幕. 偏偏廣色域螢幕使用便宜的校色器是沒效的, 請參閱本篇說明. 你得使用光譜計才搞的定, 最便宜的堪用光譜計(colormunki)在台灣也要賣兩萬二.
所以, 追求畫質完美的第一要件是要一顆好螢幕與一粒合宜的校色器, 再加上有效的色管, 以及使用具色管功能的軟體. 不然玩RAW檔真的叫玩自爽的..orz
公喵不帥, 母喵不愛. 公喵愈壞, 母喵愈愛. 不帥的公喵想要母喵愛, 就只好學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