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羽量級初階EOS R 2021年初發表?

leon-ex wrote:
總算看到有位同好跳脫(恕刪)


Sony和富士也有2.8的變焦鏡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leynos185 wrote:
M50是M系列最強機身?我有聽錯嗎?



sorry, 忘了 M6II......
leon-ex wrote:
總算看到有位同好跳脫...(恕刪)

你到底有多跟不上時代?現在apsc的kit早就有等效24MM起跳的鏡頭了,而且已經好幾年了,sony的apsc甚至都有美膚模式,還能下載APP,相機內建的特效模式也能拍出電影感或濾鏡效果,總之,相機看人用,不會用的,給你中片幅也沒用啦
天亮了你還想要 wrote:


天亮了你還想要 2020-09-07 1:14

33樓

你到底有多跟不上時代?現在apsc的kit早就有等效24MM起跳的鏡頭了,而且已經好幾年了,sony的apsc甚至都有美膚模式,還能下載APP,相機內建的特效模式也能拍出電影感或濾鏡效果,總之,相機看人用,不會用的,給你中片幅也沒用啦

等效24mm(APSC15-35mm)F2.8的事, 我前面有說明, 在此不贅述 最重要的是"夠輕便到不會懶得帶出去"。
可是,Nikon跟Canon都還是傳統界面。
想必大大是很會用手機拍照而且有手機就能滿足的大師囉?不好意思,失敬失敬。
有什麼好爭的呢?
就分食相機市場上,手機早已壓著單反無反打好幾年了吧。但也只幾乎消滅了DC,靠的是必須隨身攜帶手機的便利性與大多數DC差不多的畫質。手機拍的照手機上不放大看一切都很美好,全幅中畫幅相機拍的照放手機螢幕不放大看不也差不多?
個人看法是:手機根本消滅不了APSC,將來有機會消滅APSC的必是機身更輕便價格下調後的全幅無反機。
為啥?光以輕便為第一優先考量的根本不會拿比手機體積巨大的APSC,直接就拿手機了。會考慮拿APSC的人肯定是想要有比手機、DC更好的畫質才去選APSC。從來沒有什麼手機拍照追趕APSC,就銷售來看APSC早已連手機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但是手機能消滅APSC嗎?先試問手機能拍清楚五十公尺外的鳥嗎?手機能在禁止閃光燈的籃球館觀眾席上拍清楚選手上籃抄球跟火鍋嗎?應用領域就有區別,手機能消滅APSC?只有拍妹子拍風景這種靜態拍攝是有機會手機取代的吧(不介意散景假不假的情況下)。
當初APSC CMOS的誕生難道不是因為全幅CMOS造價高昂而採用的折衷方案?不就是為了便宜還能保有一定的畫質嗎?
如果將來全幅無反機身體積重量做到接近APSC,價差也差不多的話,為了追求更高畫質,使用者跳過APSC直接選全幅無反是更有可能的。就說現在RP跟富士XT4體積重量差不多,RP似乎還比較便宜?我花同樣的錢不去選畫質更好的全幅,然後選的APSC也沒比較輕巧?
我就這樣說吧,將來要是有類似R5、A7R4規格的機種直接降價到APSC的價位,體積重量接近的,那APSC的末日才會來臨。只是要到這一天可得慢慢等了。

leon-ex wrote:
等效24mm(APS...(恕刪)
EOS M7 ....沒有原生EF-M長焦鏡

"7"系列只能轉接回EF有點白搭....
leon-ex wrote:
或許我該拿kit鏡當(恕刪)

我覺得你還是先了解一下APSC跟FF在市場上的主力消費群在哪,以及各的優勢再來下定論比較好吧
LePing wrote:
如果將來全幅無反機身體積重量做到接近APSC,價差也差不多的話,為了追求更高畫質,使用者跳過APSC直接選全幅無反是更有可能的。就說現在RP跟富士XT4體積重量差不多,RP似乎還比較便宜?我花同樣的錢不去選畫質更好的全幅,然後選的APSC也沒比較輕巧?
我就這樣說吧,將來要是有類似R5、A7R4規格的機種直接降價到APSC的價位,體積重量接近的,那APSC的末日才會來臨。只是要到這一天可得慢慢等了。

感謝大大認真思考我提的問題。說真的,之後的機身,我自己應該也完全不會考慮APSC了,反正以後的全幅畫素都能3, 4千萬起跳的,接上長焦鏡後再來裁就行了。而且重點是那個超強的防手震功能吧,它應該是只會出現在全幅無反身上吧?再做到APSC無反上頭,甚至是有反上頭,恐怕在未來的市場上已不符經濟效益了。除非.......Canon會出RF卡口的APSC機身,且有機身防手震,否則不會考慮了。

相機市場淘汰戰目前的情況,前兩階段時間也都才近幾年的事而已:

第一階段:手機>DC>M43>APSC>FF(DC掰掰)
第二階段:手機>M43>APSC>FF。(M43掰掰)
第三階段:手機>APSC>FF。(APSC即將掰掰了嗎?)
第四階段預計只剩兩種機種存在:手機&FF。(後續不明朗)

所以,大大認為:手機根本消滅不了APSC對吧?不過,拿M43來比好了,M43明明片幅也比手機的大,但Olympus最終還是承認是敗在手機手中了不是嗎?其實一樣不也是因為手機拍照功能及技術的提升而壓縮到M43的市場空間了不是嗎?以前萬年十點對焦的Canon APSC 機身,從70D開始,功能跟對焦點都開始加速下放,然後到最近的無反,對焦點幾百,幾千點也不用太去Care的情況,也才大概只有短短七年左右的時間而已,為什麼Canon以前被叫作牙膏廠,而後來卻是把牙膏用踩的來下放功能?而最近,Canon似乎發覺即使他加速下放APSC的功能,也追不上被手機侵蝕版圖的速度吧?現在也被逼的把原來是尊貴又高高在上的全幅機種也都得下放價格跟功能來跟手機一拼了不是嗎?依這樣的速度推算,我猜測APSC能繼續撐的時間大概也不會有第二個七年了吧?畢竟如果你只是APSC機,沒有限度的下放功能也不是辦法,而如果一旦全幅的價格掉到APSC的中階價位帶裡(這篇傳聞中的Canon簡易版R全幅新機子據說只有999鎂?),我猜APSC能夠存活的時間就開始倒數計時了吧?

我會覺得應該把15-35/F2.8變成APSC標準kit鏡配備來做,是為了要以等效焦段24mm來跟手機的等效24mm來對決,以APSC的大光圈F2.8淺景深來壓制手機的大光圈小淺景深,而望遠端的35mm當拍攝人像用的標準焦段又能兼顧淺景深,附上手機上才有的APP功能來抗衡,其實只是想說,看有沒有辦法延續APSC相機的生命而已。只是市場是無情的,或許能延續的時間也有限了吧?不過,最近看到Tamron公司似乎有嗅到全幅相機即將成為數位單眼的主流的味道,特別推出28-75mm/F2.8,70-180mm/F2.8這2顆恆定大光圈標準及人像望遠鏡,以及強調廣角端也能有F2.8的28-200mm的旅遊鏡,雖然焦段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但除了價格跟畫質還不錯,重點是「重量真的夠輕」,畫質也有一定的水準,一般非專業用戶帶著他們出門的意願應該會大大提升。所以在下就真的覺得Tamron公司真的有跟上時代了,我是覺得這樣的鏡頭設定會更容易打開全幅市場的。反觀,算了......講下去又會引戰了。
leon-ex wrote:
感謝大大認真思考我提(恕刪)


別傻了,canon不可能自斷手腳的(淘汰aps)

應該是繼續維持5路線,(單反,R,可以轉換),(M,APS,R-APS?可以轉換)

消費者各取所需
手機絕對消滅不了APSC的。我試著給你分析使用APSC的用戶群。
1.新入門想省錢的人:通常也是想正經學習攝影或不滿足手機畫質才踏入的。
2.玩錄影的人:APSC片幅與專業錄影的Super 35片幅相近,畫質也接近。看看up主族群中流行的M6 ii、6400、ZV-1都是APSC。
3.拍鳥的人:不管是生態鳥還是鐵鳥,除了高畫素機身,超長焦鏡頭搭上1.5、1.6倍的轉換率更有優勢。
4.拍運動攝影的人:超長焦是必須,200mm還嫌太短,要靠裁切來獲得要求的圖像大小。如果是不能開閃光燈拍的室內運動,光圈2.8以下是必須。

手機基本上是不可能滿足3、4族群的,甚至2族群的人用手機錄影還被觀眾抱怨畫質差。為啥?
一是先天體積限制就沒辦法使用APSC畫幅大小的CMOS。有啥影響?我用過1吋機的RX10m4拍過室內運動,等效焦距24-600mm是很厲害,球員影像可以拍的很大隻,在相機螢幕預覽也好看,當初還很天真的以為可以取代單反加大砲。等放電腦上一看,媽呀噪點多到爆炸。當時的環境是必須開快門1/1000s跟RX10m4最大光圈f4的,iso要到3200才能取得勉強夠亮的曝光。後來才知道這噪點的多寡就是片幅帶來的差距。
二是沒辦法安裝真實等效大於200mm的鏡頭。數位變焦跟裁切換來的只能是馬賽克效果吧?
看這圖M43片幅應該有手機最大1/1.33“的4倍大吧?APSC估計也有9倍大。這樣比喻好了,手機在高iso 3200拍攝下,帶來的噪點有沒有可能到APSC的9倍多呢?
拿M43系統的人要的是輕便又希望有不差的畫質。可是現在手機畫質差距不那麼大了,要輕便直接拿手機就好了。要求畫質不管輕便就直接升級畫幅了不是?我覺得是被全幅無反跟手機夾殺的,光手機辦不到。
以我個人玩的室內運動攝影來說,70-200mm f2.8鏡頭是必須的,通常重量是1.5公斤,還要搭配APSC機身,拍完大概率也要電腦上裁切。所以如果Canon能出APSC的RF機身,搭配1070g的RF 70-200mm f2.8,那我會很想買。不出的話我目前的最佳解只能是80D、90D搭配EF70-200mmF2.8或是R5開APSC模式。
leon-ex wrote:
感謝大大認真思考我提...(恕刪)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