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印象中,大家都會說底片比數位有層次感,乍聽之下好像的確這樣沒錯;但是我卻發現,這其中有許多的問題.....
最近翻到一本視聽器材雜誌,其中一個評論液晶電視的項目叫做"階調對比".
階調對比的分數屬性裡,一頭是"階調傾向",另外一頭是"對比傾向".
忽然間,我覺得過去所用的一些名詞是非常模糊不清的,而這本雜誌所用的名詞,倒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那到底,"有層次"是指甚麼?"有層次"的相反是甚麼?沒有層次嗎!?!?!?
沒有層次,那應該是"平淡"吧!?
"平淡"是不是就很類似雜誌裡的"階調傾向"?
"層次"是不是類似"對比傾向"??
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
回到我的印象中:底片比數位有層次,或者說,底片的立體感比數位強,那是不是就是指對比比較強?
至少就我看過的數據資料的確是這樣;底片是曝光濃度曲線是呈現一個S型曲線,而數位相機的光電轉換函數則是接近線性的(也就是曝光濃度曲線).
所以數位的階調會很多,但是沒有強烈對比.
所以底片比數位有"層次",也就是底片比數位"對比"高,相對的也代表:底片比數位"階調"差.
各位會同意嗎?
如果以上是對的,那老闆說的沒有層次,大概就是說,數位對比比較弱的關係.
我想拉拉曲線,層次就會回來了,或者調整一下相機內部的設定,把對比拉高.
hatter10_6 wrote:
最近跟搭配已久的照片行老闆聊天,他跟我表示,『你的照片缺乏層次,好可惜。』
底片是多少兆顏色!? 數位是多少億顏色!? 習慣底片的人還是會跟數位有點出入...
hatter10_6 wrote:他想推你入火坑
接著批評我的機身太低階,跟鏡頭太差


DSLR何時能內建HDR的功能啊

太好了,改在01教召30天......
overspeednet wrote:
那就要面面俱到
什麼是階調與層次
去看看安瑟亞當斯的作品吧
再讀讀它的理論'zone system'
請開示一下吧,層次的定義.
Zone System不管是老蔣還是安瑟的翻譯作品我都拜讀過了.
Zone System我在高中也有搞起來過.
說要明確定義層次的話,我印象中好像沒提到.....
frustrated wrote:
zone system是安瑟亞當斯為了預先知道照片洗出來到底會是什麼樣子才發展出來的一種手動測光方法吧
並非只有這樣,雖然你要這麼說也不能說全錯.
基本上它是一個要求非常精準的影像階調控制系統.
既然說到控制,就代表他有"調整"的意味,所以不單單只著眼在測光上了.
拍+沖+洗,三者都考慮到了..
當然現在數位化,洗常常不在考慮的範疇內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