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rio wrote:sigma的DPxM...(恕刪) SIGMA是使用X3技術,跟其他大廠CMOS結構不一樣,(全世界只有SIGMA使用那種技術)所以他的解析度的確可以媲美FF,但機身性能跟高ISO是敗筆,所以有人稱SIGMA的單眼為棚拍機。
雖然上過一些攝影課,但因為不常拍,所以也沒技術可言,手邊用了幾年的是500D,前幾天老婆收到了一台6D禮物,自然很好奇把二台拿來比較,一樣在P模式下,拍出來的效果真的差好多,真的一分錢一分貨,至於要不要掏錢買全片輻機,還是端看個人心中的那把尺囉!
小弟覺得..當你再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想必..應該還不算老手吧如果可以..當您把550D初階相機使用到得心應手的時候..在考慮升級因為一般攝影..其實重在技術技巧經驗..以前也沒有那麼好的相機可是攝影師..還是可以把照片拍得那麼美...這也就是說明了...技術的重要當高手玩到技術精湛..當然剩下機器的升級...淺見..您參考參考!!
i.mike wrote:謝謝各位大大的說明~~很清楚,若有照片比較一下,是不是更清楚了XD 建議您親自跑一趟各地佳能展示中心試用各型機子(記憶卡好像要自備?),自己確認比較實際,拍的東西遠近及主題不一樣,出來的效果不見得一定能展現出景深的差異。樣本要多一點才會更明白。我在這裡只能貢獻幾張自己拍的風景照,您可以體驗一下景深是什麼(點一下小圖可以看大圖)。1.這張是5D+Contax 28-85/f3.3-4 28mm端拍的2.這張是5D+Contax 28-85/f3.3-4 85mm端拍的3.這張是600D拍的(暫時不講焦段),大大可以猜一下它的焦段感受一下全幅的差異性。
片幅大小與焦段的換算, 主要就是腦筋裡的數字感能立刻換算出來的人, 會讓人感覺超專業事實上... 感測器上有微鏡片微鏡片有 CRA, CRA 跟鏡頭光線折射角有完美搭配, 拍出來的照片色散差更小所以如果不管這些設計數據, 隨便拿 A 機身搭 B 鏡頭最好就是拍淺景深, 因為中央區域總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我最佩服的是精裝本左右全頻的風景照而淺景深在很多想要強調主題的目的下是很有必要的一般人控制光圈快門來達到景深與色彩鮮豔明暗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取景與構圖, 構圖意境高, 加上技巧的輔佐, 就能拍出感動人的好照片小弟最缺構圖審美眼光, 所以都拍傻瓜照回到主題, 片幅越大, 在相同劃素切割下想像每個像素的面積要切割成 256 塊, 或是 1024 塊更小方格全部方格填滿就是飽和, 全部方格都沒有訊號就是全黑單一像素面積越大, 能呈現的光線區別層次更多像素面積越大, 越能清楚切出 1024 個方格, 當然更能清楚明辨亮度層次而 RGB 或是 *a*b 一樣也是有亮暗色彩的鮮豔與豐富程度, 一樣靠這樣的切割來展現可是就如樓友提到, 感測器技術進步神速相同片幅 SNR 能力的提升, 可能已經讓像素面積不再成為影響畫質殺手於是講回焦段的換算, 我壞心腸的認為這是鏡頭廠拿來騙錢的花招因為感測器面積越大, 如果要在相同 F 做到光線折射到整個感設器感光面積鏡頭設計要克服像扭曲, 場曲, 色散等等, 技術越困難所以推銷全片幅機, 越是將全片幅機的虛榮感架出來, 高價鏡頭就越好賣拿另一個例子來比擬就是手機鏡頭, 像素越高, 感測器面積只好做大可是手機要求輕薄, 所以要在相同厚度提供高像素, 鏡頭設計就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