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操作手感可以請大家說說一起參考、參考。我手邊有16-35f2.8L (not II代)。我覺得它設計上有不錯的優點:
1.不管是轉對焦環、還是變焦環,鏡頭前端完全不會伸出 (vs. 24-105f4L),只要加上filter完全不用擔心進塵、進水問題。
2.鏡頭與相機接環處有橡膠墊圈,可防止水氣進入。
3.鏡頭拆下後,只要對焦環轉至16mm處,後鏡片組會與鏡頭後緣完全密合。(但只要變焦環一轉離16mm,後鏡組就往前內縮,形成後方進入空隙 -->破功啦,會進塵、進水!)
4.變焦環、對焦環大小、阻尼適中,使用時手感佳,可用兩焦手指輕易操作,無需眼睛分神去盯、或用力去轉。相對拍照時,可專心在照相機觀景窗,快速、安心拍攝。
不知17-40f4L的操作性如何,還請大家分享。-----------------------
光學表現。我覺得16-36f2.8L只能說還不錯啦,但不到令人驚豔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步。可能 Leica底片機廣角定焦鏡的印象還在吧,我總覺得就算是16-35f2.8L還是略輸一點皮毛。這之中差異,另外再談吧。總之,使用 CANON鏡頭我會想法買到表現最佳的鏡頭,無他,只希望拉近和 Leica、Zeiss的差距而已。
像 CANON鏡頭在最大光圈時,都無法做到最佳表現,都需要縮1~2級光圈來增加表現力。所以我雖然買f2.8鏡頭,但幾乎都只從f4開始拍。只是不知16-35在f4的表現會不會好過17-40在f4的表現。如果是一樣,那不必問,你就買17-40f4L就好了。
我舉個小例子,大家參考一下。我有一個 Leica Tri-Elmar-M 28-35-50mmf4 Asph鏡頭,專門出國玩單鏡拍照,它雖然最大光圈只有f4,但那是"工作"光圈,成像好得不得了,你可以放心使用不必擔心光學表現問題。同樣的感覺,Leica Sumicron-M 35mmf2 Asph也是一樣,光圈全張的照片看了令人眼睛都會亮起來,細節又清楚、散景又漂亮,暗部層次分明...。
說穿了,就是我不太相信CANON最大光圈的表現,所以我寧願買f2.8鏡頭來拍f4,而非f4鏡頭拍f4。
當然啦,以上例子是傳統底片。在數位照片有強大後製作能力的今天,是否需要這樣阿Q精神,還請大家一起找尋答案。
最後,價錢問題。目前水貨16-35f2.8L略低於4萬,而17-40f4L在2.X萬,這之中有相當價差。但最近出了f2.8L II第二代鏡,它改善了照片邊緣變暗的問題,所以我猜全幅機的人接著會拋出現行f2.8L鏡改換f2.8L II,所以如果二手價在3萬初,其實應該十分合理可多花數千元由f4L預算升級到現行版f2.8L。尤其是APS-C用家,反正你也用不到邊緣畫質,現行版就應該很OK啦。耐心等,會有機會的。
我還是推薦f2.8L啦。請f4L辯方用家提出答辯。
(大家搬椅坐旁邊聽,看誰的說法吸引人...)
下台一鞠躬。
sealoption wrote:
大大~~我個人覺的如...(恕刪)
大三元系列真的是沒話說,但是要真的要買大三元,除了要有足夠的預算,另外還要有充沛的體力

以24-70mm 這隻就快一公斤(950克), 而24-105mm是670克
當然畫質來說還是重量重的那支比較好,但24-105mm可是方便的旅遊鏡頭
而以小白IS來說重達 1470克 , 而小小白IS 760克
廣角變焦來來說 16-35mm二代 635克 , 而17-40mm 475克 ,重量差異不大(畫質當然有差)
所以大三元共重3055克,小三元重1905克
重量來說多了一公斤(1150克),當然體積也大了許多(遮光罩和鏡身),這也意味著要更大的相機包
如非體力充沛,常常運動的人,使用全套大三元會比較吃力
另外我對於能手持小白IS拍展場的非常佩服,這就好像當兵時手持57機槍站姿瞄準一樣,小小白IS大概像65K2步槍
想當時操練完機槍.手整整廢了兩個星期,以我瘦弱的身軀,還是從大三元小三元裡挑輕便而且畫質OK的用就好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