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請問理解有誤嗎? 關於5D2 中央點

羽月 wrote:
但是我們來想想,如果妳對一張有著格線的發光投影片用F8的鏡頭不能對焦
但是在昏暗的餐廳中用F2.8的鏡頭對著桌上一張有格線的A4白紙可以對焦
不覺得這件事情很弔詭嗎?
明明對於對焦感應器來說,發亮的投影片透過F8的鏡頭傳來的光線明明就比昏暗的餐桌上一張白紙透過F2.8的鏡頭傳進來的光線還要多
但是前者不行對焦,後者可以?這不覺得很弔詭嗎?

應該說這是對焦模組設計造成的必然結果. 要能自動對焦, 至少必須達成三個條件:
(1) 光線能夠穿過分光器, 抵達感應器.
(2) 抵達感應器的光線強度足以啟動感應器.
(3) 感應器的方向能夠判別相位差.

就條件 (1) 而言, 以 24 樓第 3 圖為例, 對應 F2.8 感應器的分光器位於較外側,
也就是說光圈開得不夠大 (不到 F2.8) 時, 根本沒有光線能通過外側分光器, 所以無法啟動 F2.8 感應器.
同理, 如果光圈開不到 F5.6, 那麼連較內側的分光器也無法通過, 無法啟動 F5.6 感應器, 無法自動對焦.
上例最大光圈 F8 的鏡頭即是如此.
至於有的副廠 F6.3 鏡頭仍可以自動對焦, 猜測是光線通過範圍剛好可以部分覆蓋 F5.6 分光器所致.

再者, 昏暗環境下自動對焦可否作用是由條件 (2) 決定.
在滿足條件 (1) 狀況下, 這部分僅與光線強度能否啟動感應器有關 (例 5D2 需要 -0.5 EV), 與光圈無關.

最後的條件 (3), 則是說垂直的感應器難以判別垂直線條, 水平的感應器難以判別水平線條.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thenelin/ 歡迎參觀指教

ethene wrote:
應該說這是對焦模組設...(恕刪)


恩恩,後面兩點我知道,不過問題是第一點
光圈不是相對數值嗎?

200mm/F4鏡頭的相對光圈大小是50mm
而50mm/F1.4鏡頭的相對光圈大小35.71mm

這樣來看的話應該是200mm的光圈比較大不是嗎?
當然我想這也很可能只是我用常理想像的感覺啦
嚴謹的話還是要去查分光器是怎麼樣運作的


另外diffusionless大大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
的確英文上面寫的是2.8&5.6組成的十字

而我前面兩段的翻譯的確也都很有可能有另一種含意

比如說這段
使用頻度の高い中央測距点は、高精度測距が可能なF2.8対応の縦線検出センサーと、大デフォーカス(大ボケ)状態からでも迅速な測距が行えるF5.6対応クロスタイプ測距を採用しています。

使用頻率高的中央對焦點,採用了有可以進行高精度對焦的F2.8對應的直線(縱線)檢出感應器以及從完全脫焦(散景)的狀態也可以迅速對焦的F5.6對應的十字型感應器。

要嚴格來看文法的話
使用頻度の高い中央測距点は、高精度測距が可能なF2.8対応の縦線検出センサーと、大デフォーカス(大ボケ)状態からでも迅速な測距が行えるF5.6対応(省略センサー)クロスタイプ測距を採用しています。(形容前面兩種的狀態是CROSS配置)

如果要用這種邏輯來翻譯的話,也有可能是
使用頻率高的中央對焦點,將可以進行高精度對焦的F2.8對應的直線(縱線)檢出感應器以及從完全脫焦(散景)的狀態也可以迅速對焦的F5.6對應的感應器採用了十字型的配置。

雖然覺得前者比較可能,但是後者的翻譯也是說得通的

另外還有圖片上面那一段
高精度F2.8対応センサーとクロス配置されたF5.6対応センサー

要用另一種邏輯來翻譯的話也可能是說
高精度F2.8對應的感應器和與他十字配置的F5.6對應的感應器

只能說這兩段都寫得很模糊,不是什麼很決定性的答案

但是回到第二張圖片,上面的圖例
確實有
F5.6対応センサー跟F2.8/F5.6対応センサー
如果那個只是F2.8的感應器那為什麼要寫F2.8/F5.6對應感應器呢?

而且另外來看這張圖片的出處
http://cweb.canon.jp/pdf-catalog/eosd/pdf/eos-5d.pdf

圖片上面的那段
なお、すべてのF 2.8対応センサーにはF 5.6対応センサー
も併設されており、F 2.8より暗いレンズ使用時にも9点+
アシスト6点AFが可能です。

就說了所有的F2.8對應感應器都有併設的F5.6對應的感應器,即使是光圈比F2.8還小的鏡頭也可以使用9+6點對焦


從這段來看應該就是有F5.6十字了
羽月 wrote:
200mm/F4鏡頭的相對光圈大小是50mm
而50mm/F1.4鏡頭的相對光圈大小35.71mm
這樣來看的話應該是200mm的光圈比較大不是嗎?
當然我想這也很可能只是我用常理想像的感覺啦
嚴謹的話還是要去查分光器是怎麼樣運作的

羽月兄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我的疑惑... 剛才睡不著, 然後就想通了
本來想畫圖說明, 無奈手殘畫不出來, 所以以下純粹用數學表示, 其餘請自行想像.

鏡頭雖然是透鏡組, 我們可以視它等效為一片薄凸透鏡.
設此透鏡焦距為 f, 直徑 (光圈孔徑) 為 d, 則光圈值為 F = f/d.
平行光通過此透鏡, 匯聚為光錐, 最後集中於透鏡後方距離 f 處的一點,
則此光錐的夾角為 a = 2 arctan(d/2f) = 2 arctan(1/2F).
亦即無論透鏡的焦距是多少, 只要其 F 值相同, 形成的光錐夾角 a 即相同; F 值越小, a 越大.
而當光錐通過對焦模組分光器時, 較大的 a 對應較大的截面積, 因此有部分光線能通過較外側的分光器.

所以 200mm F4 鏡片直徑雖然比 50mm F1.4 大, 但其光錐夾角比較小.
(對焦於無限遠時, 前者透鏡到感應器的距離是後者的 4 倍, 而鏡片直徑才 1.4 倍)
由上述公式 (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可知, 光錐夾角大小由光圈值 F 決定, 與焦距 f 無關.

當然實際上鏡頭不是一片透鏡而已, 以上估算光錐大小多少會有出入,
這或許是光圈處於臨界值 (F2.8 或 F5.6) 附近的鏡頭可以或不可以啟動自動對焦感應器的原因.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thenelin/ 歡迎參觀指教
熱心助人的小弟弟 wrote:
沒錯在很暗的地方~ ...(恕刪)


在很暗的地方配上原廠閃燈的輔助對焦
即使全暗的地方,任何一個對焦點都能馬上合焦,管它是f2.8/f5.6,十字還非十字



羽月 wrote:
恩恩,後面兩點我知道...(恕刪)

羽月 兄:

那個是5D,而非5D2

為了謹慎起見小弟仔細把AF SENSOR做分析。
藍線是F5.6對焦點使用,紅線是F2.8



三F2.8對焦點,其實內側還可以配對成3個F5.6對焦點,但是只有中央是可以使用,旁邊兩個是隱藏式對焦點。

也就是在這個AFSENSOR原本的設計應該是可以做到羽月 兄所說,同時存在F2.8和F5.6是共存。





但是為何在5d有這樣標示,後面5d2網站卻又修改?
個人推估
1.人為疏失,產生各種版本與註解。
2.當初那樣狀況會使得機身對焦,可能會有一些問題,後面5d2修正。

diffusionless wrote:
羽月 兄:那個是5D...(恕刪)


恩恩,我知道那是5D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5D有寫可是5D2沒有寫
自從我的5D2被幹走之後我也沒東西可以實驗了ORZ

羽月 wrote:
恩恩,我知道那是5D...(恕刪)


希望不是5D2因為降價連帶閹割了對焦系統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