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痣珈蟌/Matrona cyanoptera by 走一回, 於 Flickr[/embed]白痣珈蟌/Matrona cyanoptera by 走一回, 於 Flickr白痣珈蟌 雌蟲磨了好久才讓我靠近牠攝於 丁蘭谷生態區 (步道中段有一處坍方,但入口處並無註明,進入前請自行斟酌)步道像是年久失修,似乎也沒什麼遊客造訪,幾處倒木橫在步道中間這樣"原始"的姿態真好關於閃光燈....是啊....我覺得問心無愧真的是很重要順應他人的期待活著實在是太累人
感謝您還願意來分享照片~~這種都這樣 有時候不管牠反而自己飛過來~duo.3117 wrote:磨了好久才讓我靠近牠 完全同意~duo.3117 wrote:關於閃光燈....是啊....我覺得問心無愧真的是很重要順應他人的期待活著實在是太累人
感謝分享~~經驗上,白痣珈蟌不喜歡太寬廣的溪流溪岸有陰影且植披豐富的小溪流似乎比較容易遇到然後,通常這種光線拍起來不是超夢幻就是超頭痛...Aayy88889999 wrote:上週想去找白痣珈蟌,整條溪流卻都是短腹幽蟌
2017年09月20號更新重點先說在前頭:小弟的拍攝不論日夜,幾乎都會使用閃燈如果有前輩對於小弟的拍攝方式有疑慮或建議歡迎提出來討論,或私訊商討彼此能接受的作法不希望對貼文有意見者,跑去他人的大樓指桑罵槐更不希望完全沒有任何溝通的空間就直接否定到底在此之外,其他對於拍攝生物影像有興趣的同好,如不嫌棄歡迎一起貼圖~ 希望這裡就是個簡單且純粹分享生物影像、觀察心得與交流拍攝技法的地方接下來就比較多廢話...最近購入5DSR,解決目前拍攝上比較難透過技術克服的問題日後生物紀錄方面,原則上希望是1DsII與5DSR都帶出門拍攝但兩台相機一堆閃燈與腳架負擔真的很大,所以也可能依題材選定例如,頂著大雨或者在泥灘地的拍攝環境使用比較耐操的1DsII而相對需要更多細節且有足夠時間慢磨的拍攝題材則使用5DSR至少可以確定以後用1DsII拍攝的照片比例會降低許多... 考慮的結果,這棟樓還是會繼續蓋下去,只是標題會改一下日後分享的照片,如果記得,也會標注是哪台相機拍攝的~[5DSR]可以選擇的相機很多,決定買5DSR最重要的因素是"畫質"畢竟這台標榜特殊規格,"抵銷"低通濾鏡效果換取更多細節(雖然極高的"畫素"對我來說是種負擔,家裡電腦太舊跑不動)對於幾乎只拍生物的小弟而言,高"畫質"是非常吸引人的一點因此,最近一次拍攝就盡量在相同場景下使用兩台相機分別記錄很不專業的透過戶外實際拍攝,來比較新舊機種的畫質表現以下分享這次對於新舊兩台相機使用上的初步心得...拍攝條件(光圈、快門、ISO)都一樣,但生物姿態與角度瞬息萬變閃燈對應生物的姿態會有遠近與出力的調整,所以拍攝成果僅供參考... 1. 整體色調拍攝結果很明顯發現新相機的色調較偏洋紅色就個人現場觀察,1DsII的顏色跟那條蛇實際外觀較為接近但若純就色調而言,5DSR較為濃郁討喜,並沒有一定的好壞之別[1DsII][5DSR]2. 影像銳利度因為平常很少開到100%瀏覽照片,所以先以Flickr瀏覽照片的大小為標準將兩張照片檔案都縮小至2048x1365,然後再裁切對焦區域做100%的檢視當作平常觀看照片時,新舊相機拍攝成果影像銳利度的比較依據因為是縮圖,所以銳利度本來就不會太差,新舊機種間也無顯著差異至少對於平常放在網路相簿瀏覽,或貼出來交流等目的而言是夠用的~[1DsII]可下載裁切照片參考: https://farm5.staticflickr.com/4427/36437621424_21c3e21ce0_b.jpg[5DSR]可下載裁切照片參考: https://farm5.staticflickr.com/4437/37275462865_63f21c7e87_b.jpg3. 影像細節與實際銳利度影像於100%檢視下裁切對焦位置959*639大小的範圍(設定是960*640,不知為何跑掉)作為比較兩台相機實際上所能呈現影像的真實"畫質"、"細節"與"銳利度"最直接的觀察就結果而言,個人認為1DsII在相同感光元件面積下具有較低的畫素密度所以影像似乎比較紮實,銳利度也稍好,這麼老的機子有如此表現真是令人驚豔但如果考量5DSR的超高畫素,在100%檢視下能有這樣的影像品質個人也是非常滿意何況比較條件是在低ISO條件下,5DSR新機高ISO畫質的優勢本來就無法被顯示出來若在5DSR照片上裁切與1DsII一樣的範圍,然後再縮到一樣的大小(960*640)這時候結果就相反囉,5DSR畫質明顯就比較好,畢竟已經不再是100%檢視[1DsII] 100%檢視下,裁切對焦範圍可下載裁切照片參考: https://farm5.staticflickr.com/4350/37132464161_97b1c27b57_b.jpg[5DSR] 100%檢視下,裁切對焦範圍可下載裁切照片參考: https://farm5.staticflickr.com/4401/37275463195_dd9a1da4fe_b.jpg[5DSR] 100%檢視下如果裁切與1DsII相似大小的範圍,再縮成960*640大小則可當成與上述1DsII具有相同畫素密度的條件下去做比較其實就可以發現,畫素密度接近時,5DSR畫質就明顯更出色了可下載裁切照片參考: https://farm5.staticflickr.com/4405/36523456863_a2f9fa4d2c_b.jpg4. 總結對於新舊相機色調上的差異,個人不太覺得是個大問題畢竟在多燈拍攝上,光線對照片氛圍的影響不會比色調小新相機雖然偏洋紅,但至少不是很誇張的嚴重色偏,都能接受至於畫質、細節與銳利度等等,目前新相機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不過高畫素是雙面刃,對焦準確與否,及微震的問題都會被放大幸好大多使用閃燈夜拍,微震並不會有影響,閃燈會幫忙凝結瞬間~~因此,目前對於新相機的疑慮基本上都已經排除,可以開心使用囉5. 以上不專業的比較,僅供參考相機是自己要用的,所以測試都是以自己重視的內容為主外拍測試的條件本來就很不客觀,評論當然也就更多主觀意見但至少有照片可以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做比較,歡迎各自解讀對於有興趣使用多閃燈在低ISO設定下拍攝生物影像的朋友其實真的可以好好思考,不一定要買最新最強悍的新機種至少在前述的比較當中可以發現,就算是2004年的老相機1DsII在這種拍攝條件下,畫質與5DSR之間的落差並不是太大只是多閃燈的使用需要一段時間來養成用光觀念,但換句話說當初為了省錢而買以"現在"觀點來看高ISO很不堪的1DsII逼的自己不得不學會使用多閃燈來避免過度依靠拉高ISO也可以算是買1DsII附贈"閃燈技法"的額外好處吧... 後記: (這傢伙廢話還真不是普通多...)會購入新相機,主要是因應拍攝角度的問題(請參考整體色調那兩張圖)1DsII內建的電池握把,在拍攝地面上低角度且體型很小的生物時往往無法達到完全的水平視角,因為內建的握把無法拆下,會卡到除非生物剛好停在有點起伏的地面上,否則拍攝畫面都會帶些許俯角這問題其實已經困擾幾年,多半只能選擇忽略,並在拍攝成果上讓步早年拍蝶還好,河床砂石稍微可以下壓,拍螃蟹泥沙灘地也都可以最近蛇拍很多,有些蛇實在太小太趴地面又硬,怎麼拍感覺都不對只好狠下心購入5DSR,這完全就是針對解決拍攝視角的問題而來另外,為何會很擔心新相機的畫質主要是因為早年使用40D時,除了下雨天容易掛點之外另一個很困擾的問題就是100%檢視時,畫質有些疲軟的狀況起初以為是鏡頭成像鬆散,後來又以為是自己對焦失誤... 直到購入二手1DsII時,進行一系列拍攝成果比對才知道原因似乎是APSC系統塞入過多的畫素,以至於在100%檢視時...會覺得照片裡每個物件間的邊界含糊不清,影像不夠紮實銳利畫質疲軟且不夠銳利,很多生物細節就因此埋沒在含糊不清的畫面裡這或許是當年感光元件製作技術無法盡善盡美,也可能是我買到機王"細節"與"畫素"應該是相輔相成,卻並非必然的正比,如果畫質不好拍不出該有的細節,就算具有更高的畫素,丟失的細節也不會跑回來無論如何,當時就對畫素密度過高的感光元件不再有太多好感所以這次在考慮購入新相機時,5DSR的超高畫素反而令我卻步但抵銷低通濾鏡換取畫質這件事情卻又很誘人,相當叫人矛盾幸好目前看來,之前的疑慮暫時都已經排除就是了~~以上不專業心得分享,還請諸位前輩多多指教...之後就帶著新舊相機出門,繼續記錄生物影像囉
[台灣螳蛉-1DsII] 有趣的物種,竟然會趨LED光源~趨光後卻又不喜歡太靠近亮源,而是爬到鄰近背光處發呆前肢彷似螳螂,身體紋路卻又像胡蜂,同時擬態兩種生物特異的造型與高雅立體的姿態,螳蛉一直是個人很愛的物種可惜很沒緣分,幾次相遇都在閃燈還沒完全就定位時飛走,頗無奈
[牆角的生命力-朱黛晏蜓羽化-5DSR]羽化的時間很晚,沒體力等到顯色完成幸好六月有拍到產卵雌蜓,交叉比對確認是朱黛圖鑑上寫著"超大型蜻蜓",所言不假,真的很大每每親眼見證物種羽化的過程,心中的感動總是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