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

佳能摄鸟

R5 的高ISO 在鳥攝實拍如何..

先出一張原圖 ISO10000 C raw 以 DPP 轉 JPG 沒裁沒修改, R5 EF 600 F4 L II, 1.4x III, ISO 10000, F5.6, 1/160

方尾鶲在巡航狀態, 跟隨鳥浪不斷遊走, 每處停留幾秒飛走. 雖沒有光線, 亦沒法把快門壓得更低. 惟有推高 ISO



上圖表面不放大看, R5 ISO 10000 還可以, 但鳥太細少, 不裁圖簡直是浪費了 R5 的高像素.

下圖同是 ISO 10000 沒後制, 沒除 noise, 裁成 4913 x 3275, 沒放大看 noise 也開始明顯. 如有心機除 noise, 這圖也可用, 合焦位置細節保留還不錯



一般人認為相機上萬 ISO 只是紙上規格沒機會用到. 但拍鳥卻是常事. 雀林多活躍於清晨/黃昏尋覓食, 除非是擺拍誘拍
crossmatch wrote:
先出一張原圖 ISO10000 C raw 以 DPP 轉 JPG

R5 的RAW 進DPP轉JPG 高ISO的躁點真的處理不錯

Canon EOS R5
RF100-500mm + RF1.4x
crossmatch wrote:
R5 的高ISO 在(恕刪)


為何沒法在沒有陽光下鳥攝 ?

這問題可能是問遲了十年, 十多年前可用 ISO 還是 400, 那鳥攝如何進行 ? 相對 R5 可用 iso 上萬 , 現在太幸福了, 很多時候, 那答案是叫你買更大更貴的大砲鏡就能解決. 這是一個容易的答案, 但不一定合符成本效益, 更很容易產生誤解.

如自知沒有一雙石膏神手, 別再手持又或盲目相信任何品牌的防震糸統, 什麼5 級 8 級防震都是廢話. 先是買一支穩健的三腳架與雲台, 這比投資更貴機/鏡更符合成本效益, 更快改善成像

R5 EF 300 2.8 L II, 1.4 x III, ISO3200, 1/160. F4.5, 裁成 2885 x 1923, 以單腳 IS on 拍攝

覓食中的方尾鶲, 比上圖巡航中 (331 樓)更容易捕捉, 但因為只用了單腳, 沒法將快門壓下或換上更長焦距, 我自知手持震過猫王就別勉強了

PS : 散景全化沒雜技.. (方尾鶲 #3 待續)

又來人肉置頂 : 將相機放在穩健的三腳架上, 然後乖乖的關掉 IS 防震糸統

這可能有點爭議. 因為一般人認為無論手持 / 放上三腳拍鳥, IS 防震都是長開. Canon 的長砲 IS 及 R5 機身防震 95 % 時間都能效改善成像. 那餘下的 5%, 就是用了反而比不用差. 那是因為 IS 防震糸統本身都會震生輕微震動來抵消外來震動, 而沒法100% 完全無震而達成完全 sharp 成像.

這IS 失效在快門愈慢, 焦距愈長就愈明顯. 如果上有 1200mm (600mm + 2X / 800mm + 1.4), 就會觀察到 IS 糸統在不斷使成像浮浮移動, 好像暈船

方尾鶲第三部曲.. 覓食狀態站技停留較久, 才可以玩關 IS 慢快門. R5 EF 600 F4 L II , ISO5000, F4, 1/30, IS off, 裁成 4788 x 3192 , 無後制, 無除noise



ISO6400, 1/30, F4, IS off, 裁成 4602 x 3068, 無後制, 無除noise


PS : 拍攝當日也有一班師兄等待方尾鶲出現, 等到 PM 5:00 無光後所有人都離開, 只剩下我一個人呆等, 結果等到 PM 5:30 以後才出現. 如果沒有慢快門, 三腳架, 快門線, 關IS 這些手段 R5 ISO 又要過萬了. 拍鳥就是這樣, 豈會雀從人願永遠在靓光靓底好時候出現, 拍或不拍, 等或不等.. 很磨人的
crossmatch wrote:
拍攝當日也有一班師兄等待方尾鶲出現, 等到 PM 5:00 無光後所有人都離開, 只剩下我一個人呆等, 結果等到 PM 5:30 以後才出現. 如果沒有慢快門, 三腳架, 快門線, 關IS.. R5 ISO 又要過萬了. 拍鳥就是這樣, 豈會雀從人願永遠在靓光靓底好時候出現

好厲害

Canon EOS R5
RF100-500mm + RF1.4x

推post 魔人又來鳥....

栗背短腳鵯, 等目標鳥時拍下的普通鳥.

今次想說說快門線, 快門線是我R5 鳥攝必然裝備, 必然裝配在 R5 上, 因為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用上快門線. 通常有好鳥出現都會手忙腳亂快快地手按快門拍了先, 但多拍幾張鳥還沒飛走, 就有機會去摸摸快門線, 降低快門, 關掉 IS, 雙手離開機鏡省去任何人為震動. 這是先求拍到, 再求拍好

R5 EF 600 F4 LII 1.4x , ISO6400, F5.6 1/250, 裁成 3620 x 2413, 有後制

漂亮全化的散景, 有時亦可為平平無奇的普通雀加分..

北紅尾鴝, R5 EF 600 F4 L II, 1.4x III, ISO400, 1/320, F5.6, 裁成 3636 x 2424

略嫌站立的位置是鐵管而不是天然樹技

crossmatch wrote:
漂亮全化的散景, (恕刪)


再來一全化散景, 棕背伯勞

R5 的動物 eye AF 真的很好用, 當雀鳥企定在一位置, 基本上就可鎖定雲台, 兩手離開機鏡, 由得 eye AF 追蹤雀鳥眼睛, 以live view 及快門線輕鬆按快門就可以

R5 EF 600 F4 L II, 1.4x III, ISO400, F8, 1/500, 裁成 2994 x 1996

白頭鶇 大雪山林道 R6+ Rf 800
叉尾太陽雌鳥 , 有花底

R5 在 600mm 以上迷焦狀態, 就是鏡頭已經指中雀鳥也不容易合焦. 這時侯是需要用手動操控對焦環到接近目標位置才轉為 AF 或 eye AF. 而需要判定的是向前/還是向後手動對焦環, 那需要從 EVF 中觀察現在對焦位置是在雀鳥前還是後. 這是我起初 R5 最不習慣的地方, 因為多年來一現看 OVF 會更明確看清現在對焦位置與目標差距。

以上的意思,即是R5 的動物 eye AF 不是萬能, 尤其是拍鳥必須使用者操控技術配合, AF 起步點在嚴重迷焦狀態時 eye AF 是無效. 必須在有效範圍才能發動 eye AF 能力.

但不知是那裹宣傳出現誤會, 有人以為 R5 能力強大到盲拍雀鳥也可以, 那就大錯特錯

R5 EF 600 F4 LII 1.4x III, ISO2000, 1/320, F5.6



  • 6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