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ipe89sp wrote:
我用5D搭85/1.2,光圈從1.2-2.0都不敢對焦後再構圖,因為確實容易脫焦,無敵兔因為畫素暴增為2100萬,若依前面鄉親所說,恐怕連2.8光圈都不宜對焦後再構圖了。畫素太高,只能選好對焦點直接拍攝嗎?好奇中。可否請無敵兔或大碼三的用家現身說法?恕刪)
jpstudio wrote:
小弟不才,願聞其詳。...(恕刪)
不好意思,小弟不擅打長篇大論,
關於CoC的定義,google大神可以提供很多資訊,
舉例來說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ircle_of_confusion)
第二段 Circle of confusion diameter limit in photography
大概說明了 d/1500 隱含的假設條件:
25公分觀看距離、8"x10"輸出大小、5lp/mm的人眼分辨率。
如果攝影師要求的條件有異(可能是輸出大小不同、觀看距離不同、甚至是眼睛比較挑剔 :O),
可以自己計算需要的CoC。
同理,當觀看者要1:1檢視做判斷銳利與否的情形時,pixel pitch就跟選擇的CoC有關係了,
記得多半人是考慮 pixel pitch x 2
當然,如果利用CoC計算景深的話,這個值會讓準焦範圍條件嚴苛許多...
如果有小弟誤解的,也請不吝指教
jeipe89sp wrote:
高畫素的機身不適合對焦後在構圖?同胞們,請針對這句話,大家來多多發表意見。因為,隨著高畫素相機越來越多,這句話太值得討論了。...(恕刪)
你想知道為什麼??
因為電腦螢幕的像素大到0.27mm, 除非你老花眼了, 不然螢幕的解像力一定低於眼睛解像力
底片時代定義CoC的時候是考量到人眼解像力極限, 所以CoC才訂成那樣寬鬆
事實上這個值遠未達當年底片感光粒子的面積, 但是卻已經超過人眼極限了
(註: 以往定義此CoC是洗成4x6相片的需求, 數位時代用200dpi來換算, 所以僅需800x1200解析度)
但是數位時代一堆人喜歡用電腦螢幕看100%原圖
10MP相機解析度就有3888x2592
24MP解析度就有6048x4032
越高的像素密度, 圖就越大張, 你可以想像成放大率變大, 不再像景深計算機那樣固定4X6尺寸
當鏡頭CoC比像素更小時, 決定景深的條件就變成像素密度
上面這兩句話就決定了像素越高, 景深越淺......不過這當然是以100%看圖來說......
twmi wrote:
不好意思,小弟不擅打...(恕刪)
若以小弟的理解,如果只是單純檢視,像素多寡只是讓CoC的效果是否明顯(容易檢視)而已,不夠清楚的還是不夠清楚,況且現在的PIXEL事實上已經遠小於人眼所能辨識的糢糊圈(0.025mm),似乎不適合再拿來說會影響CoC的成像。
記得曾有某網站在解釋Zeiss Fomula說到當時定義糢糊圈的時候,一個135底片的畫面約用150萬點去拼湊畫面就足以讓人眼辨識畫面(大概是這樣意思,詳細內容要查一下網站),也就是說~~1.5M的全幅相機就足以滿足這個前提,就算兩倍計算也只要3M,1Ds第一代(第一部135全片幅數位相機)的像素都遠超過這個數值(11M)。
如果您也認同那個公式,要注意CoC的變動,是隨著片幅的「尺寸(對角線)」而改變,不會隨著像素多寡而改變(除非這台數位相機的有效像素低於5M)。
以上純為小弟個人見解。
也就是洗成4x6需要的解析度僅有800x1200
此狀態下FF的CoC是0.3mm
APS的CoC是0.19mm (所以才會有"相同的鏡頭, APS景深比FF淺"的問題產生, 因為用的CoC不一樣)
假設現在D3X與D3這兩台相機都縮圖50%
D3X解析度變為3024x2016
D3解析度變為2128x1416
如果鏡頭足夠銳利, 那CoC該用多少去計算呢?
簡單的用長邊算一下
36mm/3024 = 0.0119mm
36mm/2128 = 0.0169mm
同樣的鏡頭, 越小的CoC景深越淺
所以D3X的景深比D3淺, 這就是為何越高畫素相機景深越淺越難對的準
如果都縮成同樣尺寸, 譬如D3X也縮成2128x1416, 那高畫素景深淺的問題就不存在了
不過這樣買高畫素相機幹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