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ology wrote:
幾乎每顆鏡頭都有口徑...(恕刪)
其實這是老鏡頭的"缺點"(以前的計算光學的技術沒有那麼的先進)~但是這"缺點"在現代的日新月異的自動鏡上幾乎被修正的很完整,所以要在現代鏡頭上看到老鏡頭口徑蝕所呈現出來的效果的機率就很低很低了,還有些鏡頭還加入非球面鏡(有的還加兩片)~那就更不可能讓背景轉起來了.
以前在01搜文時有看過前輩們說這口徑蝕是日本的解釋,我也聽過另一種說法叫作"慧星像差",它的解釋如下
*******************************我是分隔線***********************************
慧星像差
在光學 (特別是望遠鏡),彗形像差(類似彗星形狀的變形)是在光學系統中的一種像差,這是一些透鏡固有的或是光學設計造成的缺點,導致離開光軸的點光源,例如恆星,產生變形。特別是, 彗形像差被定義為偏離入射光孔的放大變異。在折射或繞射的光學系統,特別是在寬光譜範圍的影像中,彗形像差是波長的函數。
彗星像差是拋物鏡望遠鏡與生俱來的特質,來自於視野中心區域的點光源(像是恆星)可以很好的匯聚在面鏡的焦點上(不同於球面鏡,來自於鏡子周圍部分的光線只是接近焦點—球面像差。)。但是,來自於偏離光軸(離軸)方向的光線,自鏡子的不同區域反射的光卻不能匯聚在相同的焦點上。這樣的結果導致不在視野中心的光看起來是楔形的問題,而且離軸越遠,這個現象越明顯。這使得星點看起來有著彗星的形狀,因而得名。在設計上能降低球面像差且沒有彗形像差的光學系統有施密特、馬克蘇托夫、和里奇-克萊琴式。
單一透鏡或透鏡系統的彗形像差,可以經由選擇適當的透鏡表面曲率有效的降低(某些情況下可以被消除)以合於應用。在單一的波長下,球面像差和彗型像差都最小的透鏡稱為"最佳形式" 或齊明透鏡。
*******************************我是分隔線***********************************
並不是很多人喜歡這種散景,所以就見人見智了.但不是拍就會有這漩景,這還是要取景的,背景越單純就越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照片也比較有老鏡的味道

若背景環境複雜些,那就會轉囉,不過在顏色上也要選一下,不然會轉的不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