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dy wrote:...未來機鏡升級不明確,就是不值得投資了... 那原本鏡頭群就一堆丶又不時有新鏡發表丶然後系統歷史比它久的為什麼都賣輸它!?這不正是歷經市場考驗的最佳反證?我十年以上閒置的相機大多還可以正常使用咧,只是賣了無價又不想去用罷了;即使今天老佳正式發表RF的APS-C全新機身,也不會影響我對EOS M系列的看法;”鏡頭投資”的最重點不在於一味求新追高亂花錢,ain’t break, don’t fix it,熟悉夠用了幹嘛浪費時間金錢去”換”,拍出來的照片有差嘛,可以不多花錢延用現有通過實用考驗而受到肯定又熟悉的器材,才是(保障)投資的最上策,不是嗎?攝影有器材只是基本,其實佔絕大多數的心力都是用在構思丶準備與拍攝上,器材不妨礙到拍攝的目標與專注就OK了,達不到要求才需要浪費時間金錢滾石不生苔去換器材;大多器材(主要是鏡頭)不用頂級丶正常使用保養用個十年大致都沒問題,我擔心什麼?機身大多損耗比較快,不過以我不集中只使用單一器材的習慣...像這種非專業用機撐個3丶5年只是保守估計,一般人使用也大多如此;所以,擔心什麼!?隨便去搜一下二手器材拍賣,有蠻高的比例是器材有些年代丶但品相很好快門數不高甚至很低的(我也有...),所以”未來”是有多大”問題”!?不想用閒置才是最大問題吧,否則器材的使用年限絕大多數是遠高於喜新厭舊週期的!新器材規格很強丶很新丶很香,但同時價格也最高,不如先丟著去讓它們接受市場考驗之後再說;當前手機持續看漲相機疲弱不振...我覺得間接也影響到攝影器材的二手市場...我上半年出清了不少品相極佳罕用的”備用”器材...成交價真有點吐血,所以簡而言之的有感而發...就是花錢入手的決策最好審慎評估,能少花就別多花錢,否則二手價不好出掉會很痛!當然,相對的另一面就是...二手相對於以前有更多的便宜可以撿(貶值更快了)!
flody wrote:...轉會富士... 我是相反...富士佔了我流血出清不少的份額...;富士大概從2013年開始用起...以它們的實體操控與設計感,以當時的市場來說算是蠻有特色的,而且那個年代的無反性能大多半斤八兩,富士AF性能被批更差也不太在意,反正相對於同時期中高階單反一樣都不行,平平是五十步笑百步沒什麼大不了;只是市場與器材的設計與性能隨時在變...以前不在意的現在就比較會挑剔;目前FF無反大軍壓境,在操控與設計上也願意更傾向於用戶使用的自由與方便,不再是入門機才有的”業餘需求”,觸控丶全翻轉丶按鍵丶小搖桿一項沒少;我認為富士比較有特色而且有入手的都是沒軍艦部的旁軸系(Xpro,X100,XE),但看了今年發表上市的Xpro3與X100V卻大失所望,尤其感覺Xpro3很反操控的下翻轉以及取消機背方向鍵...裝B有餘但在實用價值上是自找麻煩;然後,賣這種價錢還是不給IBIS也很傷,當下其他系統複合式防手震很強丶就連手機手持幾秒的夜拍模式也不稀奇,但富士的旁軸系一台沒給...現在早就被其他系統慣壞就很難再吞下去了;XT丶XH都有,旁軸隨便給一台會死?假如要忍受軍艦部的卡卡...不必去遷就XT系列,任何APS-C系統單論畫素與DR就連A7R一代都比不上,更遑論現代FF無反各家廝殺...選擇多到很難輪到它們;說句現實的...當今願意負擔到富士預算的消費者,去入FF無反花費也不見得更高啦;雖然,小M至今也無IBIS,不過它們的機身不貴丶還有便宜+光學評價不錯的餅乾與大廣角鏡,都4位數字可以入手全新的,小M從被駡翻的一代用到現在,EF-M鏡還是只有22 F2,1122,32 F1.4 & 1545這四支,也沒特別覺得”不夠用”,反而用來用去最合適的就那前三支,其他的撿撿便宜轉接EF-S(&小支EF+減焦增光環),我”個人”感覺真的沒差不會少塊肉,全新幾千塊錢評價就不錯的鏡頭就一堆可選,照片有拍到絕大多數人根本分不出來是”便宜鏡頭”拍的,如此這般幫人”出清”一下又何妨!?小M的使用率我親友比我還高咧,都是這麼省省地借給用抱怨也不多(標變願意多帶就出借S1750 F2.8,長焦就EF-S 55250 STM),反正無論專不專業大家眼睛都會看,只要記住晚上換個大光圈+補個減EV的內閃,看真實畫質會比旗艦手機差嘛?反正大家都人手一支手機,要不要去用相機毫不勉強;用到想自己去買的我多推M50或M100,可以接受平輸或二手的話,再多買3丶4支相容的鏡頭花費應該還不及一支iPhone Pro Max;我從沒打算刻意去”說服”人或爭什麼輸贏與面子,純粹只是單一個人的經驗與看法;在真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地講丶真的就這麼去做;有幫到大家開心,不如預期失血也有限;畢竟器材是看個人怎麼去學去用,是沒辦法隨便替別人打包票的;重點是興趣濃厚的...就連小孩子也可以也足夠拍到不少蠻有趣的畫面了;
jessie06789 wrote:大家好~從去年底開始(恕刪) 雖然小弟玩的是SONY A6500,但手邊也有一個剛開賣沒多久就入手的SIGMA 16 F1.4 FOR E版本,這顆鏡頭的畫質加上大光圈,絕對可以滿足大大的需求,推SIGMA 16 F1.4
VitusMac1398 wrote:...Sigma 18-35 1.8... 是啊...所謂的”鏡頭投資”Bigma那兩支F1.8(1835,50100)佔誘因比重很高,這個價錢FF不大可能生出這種焦段與光圈,喜歡用又熟悉才有理由昇級機身延續下去,只是這麼重大的副廠鏡不大會公開在無反的版面講(被嫌的機率太高...),不過雖然很容易自討沒趣...但為了高畫質沒辦法或沒理由這麼去用嘛?單反+電池把手當然更穩定更平衡,只是OVF用副廠大光圈準焦率一向頗有疑慮...一入新機身就送恆伸調焦也不會有多少”保證”,所以為了高準焦率還是會去接無反;我不會說這是個合理的”常態”...或許是一種比較放心的額外變通與選擇吧;無反的優勢就是使用彈性大,可小可大畫質也沒打折扣;我私下在用為了光圈丶畫質與焦段,可以接的鏡頭都會給它接上去,只是不太願意公開推銷這種笨重與不平衡被人嫌;老佳給EF-M鏡的體積與價格的”限制”很嚴格,有些畫質與光圈被妥協掉是存在的事實,可以理解但不見得需要接受,所以EF-M原廠原生鏡本來就不多丶然後實際入手的更少,我想不少用戶都是這樣的;只是既然樓主機身都已經買了,去討論什麼其他系統或”鏡頭投資”意義不大,只能就存在的事實去變通與想辦法;任何器材都是一種妥協下的產物,什麼都要就什麼都要不到,任何方案都必定衍生優與劣的另一面,只能抓住重點訴求合理的投資;小M系統的誘因很明顯就是整體CP值很高又夠用,可以拉出與FF無反的預算丶重量與體積的差距,不是在討論高階專業用途的昂貴系統;願意變通與妥協一部分,仍然可以維持壓低預算的一貫訴求;以老佳的光學技術與生產能力,不至於生不出一支原生的恆定F2.8標變鏡皇,不過看看富士與索尼的例子,畫質要OK上市價要1000鎂左右不能說”不合理”,但用戶會樂於埋單嘛?嫌貴多入的少吧;以前EF-S 1755 F2.8早就出了,只是很高比例的APS-C單反用戶都跑去買僅1萬出頭的S1750 F2.8了,這就是市場的教訓與現實;假如老佳可以抄襲富士那一支XF1855 F2.8-4.0當然最好,但現實就是沒有,這點的確是很值得詬病的一大痛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