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同鏡頭且準焦下FF & APSC 銳利度及紫邊會有差異嗎!?


一生何求 wrote:
依你所說,大片幅訊號...(恕刪)

那個是針對訊號品質來說,是這樣狀況!

對於照片細節來說,大片幅在放大率這部分優勢是和訊號無關。




大片幅是一開始就是投影在成像面上面,是一張較大圖。
也就是小片幅並不是元件訊號品質不好,而是一開始就是獲取較小影像。
如果是拿小片幅拍攝數張,其實就類似大片幅拍攝一張影像結果。

像是拿NEX作數位機背效果如下





並不是廠商對於大片幅施加魔法或特別好處理,只是很簡單大小張問題。
一公分的成像需要2倍鏡頭解析力,才能和2公分成像紀錄同樣細節資訊。
因此,小片幅需要更高解析力的鏡頭。








diffusionless wrote:
那個是針對訊號品質來...(恕刪)

那麼感光元件二極管或畫素密度有什麼方面的影響?

另外不知有沒有理解錯誤:
同一範圍的影像,細片幅的像是細於大片幅
細片幅影像放大至大片幅大小後比較
由於鏡頭解析力有限,經放大後是差過沒經放大的大片幅
但若果鏡頭解析力足夠,細片幅影像即使經過放大仍可媲美大片幅?
(因對比時都放至100%或同等大小,若是依原本像的大小按同等比例於放大,分別可能不大)
這解釋為何在對比網站上,2470 II在1Ds及60D上的影像差不多
至少沒其他鏡那麼明顯,因新鏡皇解析力較高


但始終畫素密度我搞不清其影響
是否——
理論上越高密度,影像解析力越高。
但因細片幅放大率差
加上鏡頭解析力不足夠
高密度畫素反而突顯鏡頭的缺點
尤其在電腦顯示屏放大至100%看
將缺點都一一放大

若沒錯的話,那除非鏡頭解析力有明顯提升
或不用高畫素細片幅全圖(縮圖可掩飾部分缺點)
不然用大片幅較好?

另外,我搞不清你那幅nex做機背的圖的意思,能否解說一下
謝謝
Tsubasa~翼 wrote:
兩者的感光元件密度差...(恕刪)
diffusionless wrote:
再來別被所謂<全片幅的訊號品質比較好>,而被誤導大片幅訊號比較好。
實際上,感光訊號是由S/N來決定。
S是由單位感光二極體所獲取的訊號,像是單位畫素的面積較大可以獲得較好訊號。
N是背景雜訊,對於感光元件來說,越大顆的發熱產生熱雜訊是越高。


單位畫素面積大的感光元件其熱雜訊會比較高 , 這我可以理解
單位越大的二極體要更大的電流 , 但是表面積又比較低 , 所以熱雜訊高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 , 但是很明顯的在同一ISO下 , 往往FF的噪點比APSC來的少 ( 冷卻式CMOS例外 )

還是說 , 因為感光元件小 , 所以噪點被相對變大了 ?

可以麻煩說明一下嗎 ? 謝謝

一生何求 wrote:
但若果鏡頭解析力足夠,細片幅影像即使經過放大仍可媲美大片幅?...(恕刪)

這個假設如果是存在,那是沒有錯,只是光學設計會告訴您,解析力成長限制是比感光元件變大還要難上許多。


也就是小片幅,因為成像圈小,所以容易做到更高解析,但同時也是因為小片幅需要更高解析。

實際上,數據變化如下

以ZEISS數據,即使縮小到手機那樣小成像圈的鏡頭解析提升幅度,是遠遠不如影像尺寸差異



也就是成像圈或感光元件縮小8倍,但是鏡頭解析力只能提高2倍多。





一生何求 wrote:

理論上越高密度,影像解析力越高。
但因細片幅放大率差
加上鏡頭解析力不足夠
高密度畫素反而突顯鏡頭的缺點...(恕刪)


從來沒有所謂鏡頭解析力不夠給高畫素感光元件這樣論述。

實際上,感光元件不管畫素怎麼變化,他的原本鏡頭投影影像大小都是一樣。
高畫素感光元件只是做為解析投影在上面的影像,因此,畫素越高,只是越接近原本鏡頭解析力。







一生何求 wrote:
不然用大片幅較好?
另外,我搞不清你那幅nex做機背的圖的意思,能否解說一下...(恕刪)


意思很簡單,知道接圖吧!
也就是拍攝數張照片變成一張圖!



所謂大片幅的優勢,其實就像是小片幅拍攝數張成一張。
例如中片幅的標準鏡頭是90mm,相當小片幅拿著90mm鏡頭拍攝數張成一張標準視角畫面。

所以大片幅鏡頭解析力雖然很難提高,但光是靠這部分就贏了起跑點。








希億元 wrote:
單位畫素面積大的感光...(恕刪)

這裡會有兩個問題。

並不是單位畫素大,熱雜訊會高,因為感光電流太小,是需要放大器來放大電流訊號,並不會因為單位畫素大電流產生熱。
而只是供應元件運作的電流產生的熱,這個和元件整個大小有關,當然畫素高,會增加這裡放大訊號所需要的電流,但是不如整個元件大小。





再來比較燥點時候,也和前面問題一樣,小片幅一開始就是獲得較小一張圖,但是比較要做同樣大小區塊比較。
本身所謂燥點,其實也就是背景值,因為取樣關係而呈現雜訊點,所以小片幅在這裡就是等於要放大背景值。




例如一台D800E的FX畫素是36MP,如果是DX模式變成16MP。
就元件雜訊基點是一樣,如果是用DX與FX各自拍同樣畫面,那麼16MP的DX畫面還是得放大,或著36MP FX需要縮小。
也就是對於小片幅即使是同樣感光元件獲得同樣訊號品質,但是其影像都是需要放大來比較,那很自然就很難勝過。





也就是大感光元件,在熱雜訊是不利,但是本身在影像放大率是對於看不到雜訊是有利。
所以對於影像燥點是有一個最佳大小感光元件大小,當然隨著製程與技術提升,是往大感光元件方向前進。



diffusionless wrote:
這個假設如果是存在,那是沒有錯,只是光學設計會告訴您,解析力成長限制是比感光元件變大還要難上許多。


也就是小片幅,因為成像圈小,所以容易做到更高解析,但同時也是因為小片幅需要更高解析。(恕刪)

是不是說,小片幅需要更高解析,即使因成像圈小而較易做到高解析
但實際上在現今科技是無法滿足太小片幅所需要的超高解析要求?
所以同等大小圖像比較下,小片幅一定輸蝕

diffusionless wrote:
從來沒有所謂鏡頭解析力不夠給高畫素感光元件這樣論述。

實際上,感光元件不管畫素怎麼變化,他的原本鏡頭投影影像大小都是一樣。
高畫素感光元件只是做為解析投影在上面的影像,因此,畫素越高,只是越接近原本鏡頭解析力。(恕刪)

如按你所說,鏡頭解析力是高於感光元件的畫素密度
但基於上面的論點,鏡頭的解析力滿足不了細片幅的需求
一旦放大至大片幅相同大小,影像明顯比大片幅差,即使畫素較高?
以你第十一樓的美工刀墊回覆,
若以高密度DX機影第三幅,是優於用FX影第4幅再裁切?
因大家成像大小一樣,但DX有更高畫素,解析力比FX裁切出來的更貼近鏡頭實際的解析力?
但若是第一跟第三幅影,由於DX的像較細,即使在瀏覽器上看來2者一樣大小,
但實際上DX的圖是經放大,DX圖會較差

另外我看圖時不時100%檢視,即圖像畫素跟螢幕畫素一對一顯示
結果發現小片幅影像較糊,要調低百分比才較銳利
但大片幅的較銳利清晰,不用降太多百分比,是否又跟放大率有關?

diffusionless wrote:
意思很簡單,知道接圖吧!
也就是拍攝數張照片變成一張圖!

所謂大片幅的優勢,其實就像是小片幅拍攝數張成一張。
例如中片幅的標準鏡頭是90mm,相當小片幅拿著90mm鏡頭拍攝數張成一張標準視角畫面。

所以大片幅鏡頭解析力雖然很難提高,但光是靠這部分就贏了起跑點。(恕刪)

你的意思是,始終都是放大率的問題
好像之前有國外人士用中距鏡頭拍接圖
當初不明白為何不用廣角鏡,可減少拍攝張數及時間
但看到你這幾句,我就明白了
因利用中距鏡,指定物體的像會較大、較多畫素去記錄
接圖出來的會有較高解析力
雖然本身鏡頭解析力有限、感光元件畫素有限
但透過接圖可達至類似中片幅的效果,亦好過轉用高畫素但同等大小的元件
不過中片幅只需拍一次是接圖取代不了的

Tsubasa~翼 wrote:
兩者的感光元件密度差...(恕刪)

一生何求 wrote:
你的意思是,始終都是放大率的問題...(恕刪)

沒錯!

要知道,攝影器材發展是怎樣,是一開始鏡頭光學技術很差,本身成像面解析也很很差,通常是直接拿來用。
逐漸光學技術比較好時候,慢慢可以作較小格式系統,本身在輸出還可以有不錯效果。



那您一定有疑問,既然大片幅這樣影像細節優勢,為何還需要走向小片幅。
並不只是體積或重量問題,而是要知道同樣畫面視角,大片幅就是需要更長焦距來達到,因此,大型相機一張廣角是150mm鏡頭來拍,這個就是所謂會感覺到大片幅系統很容易手震等問題。



即是今天一台120中片幅相機已經降到數萬塊,但是您立刻會碰到,可能拍個廣角也在40-50mm焦距,而不是像小片幅系統隨心所欲。



所以大片幅成就優勢是在於在同樣畫面,可以用更長焦距投影更大影像,敗也是因為要用更長焦距,對於隨拍能力也就更差,更容易感受到微震動問題。
diffusionless wrote:
就元件雜訊基點是一樣,如果是用DX與FX各自拍同樣畫面,那麼16MP的DX畫面還是得放大,或著36MP FX需要縮小。
也就是對於小片幅即使是同樣感光元件獲得同樣訊號品質,但是其影像都是需要放大來比較,那很自然就很難勝過。
也就是大感光元件,在熱雜訊是不利,但是本身在影像放大率是對於看不到雜訊是有利。


那如果不考慮拍照畫面 ( 即在同位置下拍照 )
FX和DX的雜訊&畫質應該要一樣囉 ?

FX面積 : DX面積 = 2.25 : 1 = 36MP : 16MP

反之 ,
如果以上成立 , 是否可以套用在Canon家的APSC及FF單眼上
6D 2000萬畫素
700D 1800萬畫素
感光元件面積比約 2.55 : 1 = 2000萬 : 785萬
前面你又提到 , 小感光二極體造成的雜訊會較低 , 那700D的785萬畫素照片品質會優於6D的2000萬畫素囉 ? ( 100%檢視的話 )

6D 2000萬畫素照片的品質 < 700D 約785萬畫素的品質 ?


麻煩解惑 , 感激

PS
5D3和D800在高ISO競賽中 , 即使是縮圖後比較 , D800也沒有比5D3好 ( 就差不多的品質 )
diffusionless wrote:
沒錯!要知道,攝影器...(恕刪)

所以135片幅最常見是在於其在畫質細節跟隨拍能力取得一個不錯的平衡吧?

只是轉了數碼,感光元件局限性,要縮細感光元件去達致較細的機身
再發展更細的手機相機部件⋯

有能力真是上FF較好⋯至於再大的片幅較適合工作室拍攝⋯
加上中片幅沒防手震,多數要落腳架⋯隨拍流動性差


希億元 wrote:
那如果不考慮拍照畫面...(恕刪)

小片幅就只是拍完FF之後,再去裁切照片結果,就只是這樣!


不懂您為何老是作比例計算?


一般感光元件是BAYAER結構,像是馬賽克一樣,所以直接用大小與畫素相除就可以預估大概一個單位畫素是多大。



以D800E的感光元件是35.9X24mm,畫素是7360X4912。
所以他的一個單位畫素大概35.9mm/7360 X 24mm/4912 =4.87 X 4.88 um
也就是一個單位感光畫素是約 4.87 X 4.88 um(微米)


對於D800不管使用FX或DX 其他任何畫面,他的單位畫素都是不會改變。



那6D與700D的單位畫素是多大

6D感光元件是35.8 x 23.9 mm,畫素5472 x 3648
35.8mm/5472 x 23.9mm/3648= 6.54 X 6.55 um


700D感光元件是22.3 x 14.9 mm,畫素5184 x 3456
22.3mm/5184 X 14.9mm/3456=4.30 X 4.3 um


5D3感光元件是36 x 24 mm,畫素是5760 x 3840
36mm/570 x 24mm/3840 = 6.25 X 6.25 um





所以這裡可以看到單位畫素的大小
6D 6.54 X 6.55 um
5D3 6.25 X 6.25 um
D800 4.87 X 4.88 um
700D 4.30 X 4.3 um




所以D800E噪點比5D3不是合情合理,兩者成像大小一樣,那當然5D3單位畫素比較大,訊號會比較好。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