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以前的CANON底片機的鏡頭如何接60D的機身上?


yuyilin wrote:
marcowuu大大...(恕刪)


你手上應該是這顆?
或者是S.S.C白字那顆...反正都是指鍍膜
這顆做功還不賴, 老倒掉牙也沒有膠合鏡片變質情況
手上這顆光圈輕微滲油, 反正不賣也不用, 不處理繼續留著生菇...

要花錢買校正鏡片, 我認為完全沒必要
我當時借測的那個近代接環, 沒紀錯應該近5000台票...現在可能更貴...
網上1500一個的品質, 建議你帶著器材去店裡測一下

這是Nikkor-SC auto 55mm f/1.2 雖然比不上58mm那顆...
有人認為人像不錯用, 我自己感覺是細節少了些, 黃色部份也有點重;


翻過來看, 屁股已經是CANON鏡尾蓋了, 前面接的是EF 50mm f/1.8的副廠遮光罩
(f/1.2跟f/1.8用的口徑一樣...真奇妙)


這兩個環黑色是剛那顆55mm f/1.2用的, 銀色那個是Leica R刀用的
兩顆R鏡跟R7一起賣了...跟M不一樣...脫手價完全不值錢....
留著R刀轉接環, 改天有緣再玩!


都是轉給EOS機身用的, 機身用5DII
這些鏡頭用的極少, 主力當然還是原廠鏡頭~
就算有超準合焦晶片一樣慢~

實拍圖? 要翻很久.....
marcowuu:

沒想到你收藏了好鏡~~
只是沒想到近代接環要這麼貴.....
我在網拍好像看到的都是1千多的
你的品質上應該會比這些便宜的好許多

會想玩一些老鏡頭是想說大光圈再買個轉接環就不用花很多錢
而且看到別人說老鏡頭的鏡片比起現在的一些鏡頭畫質和質感好很多
鏡片不像是現在很多塑膠片
所以才想玩看看
但是看到marcowuu大大你似乎也花了不少錢在鏡頭上面
看來似乎也省不了


不知道你之前拍的結果怎樣??
有人建議買一些大概1萬左右的中古鏡頭就可以了
但是畫質跟這些老鏡比起來怎樣??
如果老鏡跟50mm L鏡頭又是怎樣呢??

yuyilin wrote:
不知道你之前拍的結果怎樣??
有人建議買一些大概1萬左右的中古鏡頭就可以了
但是畫質跟這些老鏡比起來怎樣??
如果老鏡跟50mm L鏡頭又是怎樣呢??...(恕刪)


FD轉接以光圈全開來說:
看縮圖都很有味道
看大圖都很倒胃口
這有老外測試圖~
FD to EF

老鏡跟新鏡比畫質沒得比
直接買新鏡就好
玩老鏡常是為了"缺陷美"
鏡頭除了畫質還有很多別的味道
例如SC auto 55/1.2,彗星像差就比新鏡嚴重的多
1972年上市
市場上還要1.4萬左右(夠買EF 50/1.4了 我當時失心瘋)
喜歡的人就會買~
神鏡noct 58/1.2 被炒到12萬照樣有人買...
手工打磨非球面鏡片很棒沒錯
單看畫質應該沒人會買單

FD轉EF, 近代接環不是最貴的
CANON把FD打死的時候有出過原廠轉接環,
在上海的星光攝影城二手店見過
印象中是天價....

還有一種FD轉接環, 沒有鏡片
沒有校正效果當然也沒有畫質損失,
但就變成"近視眼"
只能拍近距離物體, 遠處無法合焦

另一個方法是找人改屁股,
問題不是每顆FD都能改,
就算能改也要找的到師傅,
找到師傅也要他願意改,
他願意改也要你能接受價格啊

對我來說這只是閒情逸致享受一下老鏡手感
手動對焦成功率大打折扣,
能完美駕馭的大概只有高手.....

visit1992 wrote:
我先回答F口。理論上...(恕刪)

visit1992 兄:

有相當多誤解!

1.所謂磨屁股,其實是光圈環和機身接觸地方,是NON-AI AIS鏡頭磨成AI鏡頭光圈環位置,一長一短的AI聯動脊,也就是AI AI-S鏡頭辨識鏡頭光圈方式。
標準AI鏡頭屁股光圈環

NON AI鏡頭
上面像螃蟹夾,就是所謂測光聯動插,那個是NON-AI時期,辨識鏡頭光圈的方式。

其中為何NON-AI要磨屁屁?
在於有支援AI的機身,如D300右上方AI聯動桿


或著像D80這種中階機 左下方的最小光圈確認桿
d80
以上這些都會剛好壓到。

所以像低階入門就沒有上述狀況可以壓下最小光圈確認桿,所以也就不用磨屁屁就可以上。
d5000

磨屁屁在於形狀位置,可參考磨屁屁NON-AI to AI




2.NIKON自動鏡頭來說,其中量售產品,除了F3AF的兩顆AF 80mm F2.8和200mm F3.5 ED是內見鏡頭馬達的AIS鏡外,只有一些機身可以支援。

一般來說編碼,AF是舊有自動對焦系統,就是代表是透過機身馬達來達到自動對焦,需要機身本身有機身馬達。
而AF-I是早期內建鏡頭馬達的鏡頭,AF-S則是近代超音波鏡頭馬達,則是透過電子接點就可以達到自動對焦。

60mm Micro f/2.8D自動對焦標準微距鏡演進是
1986年 AF 55mm F2.8首先內部光學機械構造達到1:1(1x)的標準微距鏡,之前微距鏡都是做1:2(0.5x)。

1989年改光學結構與焦距的AF 60mm F2.8,也修正之前AI-S和AF55mm F2.8鏡尾吸塵器的密閉性問題。

1993年增加傳遞距離資訊的D版的AF 60mm F2.8D。
以上都是底片時代鏡頭。

在2008年數位時代,NIKON除去光圈環的G鏡,更新光學結構,N鍍膜, 超音波鏡頭與內對焦等,NIKON新標準微距。

只是NIKON並未停產NIKON AF 60mm F2.8D,並非為NIKON新鏡。
而且對於舊系統一些機身,A曝光模式還是利用AI的測光聯動脊或著NON-AI的測光聯動插來辨識光圈,才會需要轉動光圈環,後面新系統,即使是手動鏡頭(例如nikon Ai-P或ZF.2),只要有電子接點傳遞光圈資訊,都是要鎖到最小光圈,由機身控制光圈。






3.些轉接焦距不對,會打屁股(後玉)。(卡反光鏡,這點倒是要注意一下)
一般把鏡頭後玉到感光元件(無限遠的焦平面)稱作鏡後鉅,轉接卡口往往旋轉角度,所以會有原本系統設計的保護後玉等一些連動或保護裝置,就可能在異系統產生問題。












請問一下~這顆有機會上50d???
這台也是老爸的~~我只拍過一捲ccc
很想拿來玩~



diffusionless wrote:
因為在1987年手動...(恕刪)


對不起,我錯了。qwq
(涉世未深XD)
稍待回去修改錯誤的文章!

感謝指正。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