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Q & A: 為何沒有機身防手振?canon的官方答案~~

貼心的消費者總是可以不需要顧及自己的需求而幫廠商的作法做一堆說法開脫的

如果有技術,做在數位機身上又何妨?

仍在使用傳統底片機身者就購買IS鏡頭
使用數位機身者的就依Canon說法,視焦段及效能購買IS鏡頭

使用傳統底片機身者如果覺得IS鏡頭的投資不宜,可以轉而投入數位機身
反正 Canon 看來也沒有計畫要再對傳統底片機身做進一步的更新

如果有技術,但是不提供選擇,那就是廠商把消費者綁死

以高科技見長的 Canon,結果還要用戶去思考把手練穩一點?
自動對焦系統也偶爾還要用手動對焦補強一下?
那還要花錢幫忙投資高科技見長的 Canon 做什麼?
個人認為 IS 是輔助角色,並非完全依賴,但我觀察....好像不少人沒防手震就不會拍照一樣......

每個品牌本來就會有其品牌策略與行銷方向。
尤其這種歷史悠久、包袱重的品牌,延續原來的產品機制並不難理解。
Canon 是營利事業,只會在企業利益與消費者利益之間取得的平衡點為考量,並非有求必應。
了解現實狀況,會比一味的要求來的實際。
當然啦~也難保以後 Canon 不會出機身防手震,至少到目前為止,還嗅不到 Canon 有這可能性。

個人滿同意河馬大的說法,基礎穩固些,就不會被震不震的問題左右了~。
我也有IS的鏡頭
不過我也希望他可以有IS的機身,不會因為他有機身防手振而生氣跳腳。
其實有些論調我覺得摻雜太多個人感官會不好啦~
會買防手振是因為有需求沒辦法,機身現在沒有呀~的確望之長嘆畢竟自己也有好幾支C牌鏡頭,不然只有全賣掉投靠別家嗎?為了一定要有機身防手振......這種堅持不是以拍照為樂趣的人有的吧!?那對於還在觀望的人,就開開心心去買別家然後校C家的沒頭腦買沒防手振的機身就好啦~畢竟有數位普及的機身,也只是六年吧!?
在鏡頭上做防震,跟CMOS上做防震,其實動作都是差不多,姑且先別為了"利益考量"做論點產生筆戰,手晃1mm,以景物來說是多少mm......應該是短焦cm甚至m長焦吧!?以光學(光路)來說,在物體上移1mm,如果CMOS上的假設的移動3mm補正回來,透過鏡頭的確可以遠小於3mm就做到同樣效果,三角函數.....頂角角度一樣,高度越高,底邊越長呀,所以如果在COMS要晃,應該程度上本來就比在鏡頭上晃得更厲害,那不也就是更耗電......現在的IS讓我頭痛的就是耗電吧!沒電我關防手振也沒辦法拍呀......
再來是說到電子部分,CMOS可以承受多少熱不會開始有明顯雜訊我不清楚啦!如果CMOS一直處於防震機制的條件下,震動帶來的熱能不小喔!如果又要能夠做到防震要好,以控制系統來說,除了可控制的震幅要大、力道要夠,靈敏度要夠。F=M x A,那FF的重量M一定更重,F要更大。APS-C跟FF的COMS重量我倒是不知道啦,沒拆過,不過理論上力道不一樣,越大得力道電流要越強,產生的熱能也越高,那到時候需不需要在裡面裝風扇嗎?
一般來說雖然說最大可以晃2CM好了.......那不是指都可以一直晃2CM,應該是指最大震幅,以控制系統而言,控制CMOS擺動來控制影像不晃動,還是有個保護限度,超過的話是不可能實現的,一旦出最大力導致撞最大位移,那控制系統就馬上垮了,然後必須在短時間內回正這不是問題,但是你會有什麼感受?拿相機好像在玩遙遙樂(慣性).....2CM耶,太扯了~,當然搖鏡組也一樣但是他就是不用搖這麼大呀,單單以同樣的震動條件的話........韌體一定是這樣寫的,大於多少位移量,CMOS不隨之跟從。那鏡頭上設計就活用大多了,針對不同鏡組和焦段可以設計合適的控制系統,這的確在這個觀點上,鏡身比機身防震好沒錯呀!
所以以科學的角度來說,一定做得到!有鏡頭防手振技術那機身防手振技術就不是問題,應該是有其他考量,IS帶來很大的便利性沒錯,但他也不全然是一張好照片成因的要素,以前玩攝影大家都是在觀摩照片,現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討論畫素、IS、防塵......。回歸到重點,就好像現在低階產品C牌還是沒下放點測......我還是玩得滿開心的,重點不在於機身多好呀~是在鏡頭爽呀!搶拍......不是只要防手振,也要追得到....追不到焦的舜間畫面,有防手振一樣糊掉呀~,當然,我還是希望機身上多多少少也裝偵測鏡頭防手振啟動才關閉或者可以手動選擇要哪一邊啟用IS最好。
影麻吉 Image - 攝影對我來說,只是想留住那份感動。 http://gaujei.blogspot.tw/
yameme wrote:
個人認為 IS 是輔...(恕刪)


是呀
沒 IS 也能拍照呀

可是,請 Canon 大聲說出
"如果我出機身防手震,那麼, IS 鏡我要賣誰? 我想多賺一點錢"
而不是污辱消費者的智慧

Canon 中階以下沒有對焦輔助燈(1D系列不知有沒有?)
這很難很貴嗎?
Canon 該不會說,用閃光燈閃比較容易對吧
防手震是必須之路,為什麼要出IS鏡
當然在專業之中,還是有許多人許多場合需要
個人不懂為什麼到現在還有人
一開口就要人回家"練手力"
難不成拍照都要個個身懷絕世武功,如果這個是如此輕鬆
也不會被一些"專家"拿出來引以自毫,顯示自身功力多強
那為什麼canon會出此技術的鏡頭
IS一出,價格現漲double
但還是熱賣
難不成眾多兄弟錢太多沒地方花
花大錢買一個不太有用的技術
科技是為大多數人服務
canon / nikon 只是在賺目前市場的剩餘價值
它能出IS在鏡頭就一定能在機身防震
它們2家每年的研發費用與研發團隊
有可能會想到鏡頭而沒想到將此技術塞入機身
只是,有什麼理由要自毀搖錢樹
不過此光景不會太久
想想數位化後
Sony從未涉足底片相機
它憑藉強大的電子技術
直接殺入數位相機
當年還有人說sony會做什麼相機
做做walkman還行
但想想今日DC市場中Sony的實力
即使不是第一也絕對是"並列第一"
它決定要DSLR這塊大餅後
C / N萬萬沒想到開發出來的押箱寶-機身防震技術
那麼快就被sony / pentax給曝光
C/N2家的防手震機身DSLR是指日可待
所謂的客戶感受/相容底片機身...等,都是推託之詞罷了
officee wrote:
防手震是必須之路,為...(恕刪)


大大說的真好哩
其實商家就是要賺錢而已
有人傻傻要給賺,難道它不賺嗎?

其實我覺得現在很多DSLR都不錯,各有各的特色
如果不是買了很多鏡頭的老手,其實可以考慮玩玩別家的
科技進步本來就會帶給人們更方便的生活

沒is也能拍照,.....要先把手力練好
那沒af也能拍照........要先把眼力練好
那沒自動測光也能拍照......要先把本身的光感練好

現在是公元2006年了,怎麼還有人在抗拒科技,說什麼以前沒is也能拍的出好照片
那乾脆大家電腦收一收,晚上點煤油燈好了,以前人沒有電,也能生活啊
感覺起來,真正可憐的是M家

M家轉賣前,沒多少人討論防手震技術
直到M家賣給SONY之後,防手震就變成了顯學......

科技增加了便利,但也有些負面影響
以小的服務的地方,網路斷線時,全廠區產值降1/3以上
小弟的部門降的更多

在沒有防手震機制的情況下,是否就不能拍照
在有防手震下的情況下,多出來的精神,是否能讓我們留下更精采的回憶,更好的作品

其實,在很多光照不足的地方,很多時候是被攝物動的太快,以致快門速度不足
或是對焦及追焦的速度不足,以致照片模糊
這是小的一年多來拍我姪女的心得,也是跨入防手震鏡頭一週以來的心得...


ledro wrote:
感覺起來,真正可憐的是M家
M家轉賣前,沒多少人討論防手震技術
直到M家賣給SONY之後,防手震就變成了顯學......

是阿..
S牌確實會有比較多關愛的眼光..M牌說實在的..
不是老玩家..真的不認識..

ledro wrote:
科技增加了便利,但也有些負面影響
以小的服務的地方,網路斷線時,全廠區產值降1/3以上
小弟的部門降的更多

?? ..
這不是更證明了沒了科技讓你們產能降了 1/3 ..
怎會是負面影響呢??

ledro wrote:
在沒有防手震機制的情況下,是否就不能拍照
在有防手震下的情況下,多出來的精神,是否能讓我們留下更精采的回憶,更好的作品

防手震機制不管在鏡頭或者機身.. 不都可以關掉??..
就算你打開.. 當沒防手震用..您所謂的那種精神不也一樣?

ledro wrote:
其實,在很多光照不足的地方,很多時候是被攝物動的太快,以致快門速度不足
或是對焦及追焦的速度不足,以致照片模糊
這是小的一年多來拍我姪女的心得,也是跨入防手震鏡頭一週以來的心得...

我拍我兒子確實也如您所說的那樣..小孩的動作實在太快了..
而且難以預測.. 所以小弟也入手 DV 以補不足..

背後靈@01 wrote:
D7D中的AS模組設計,四周皆為1cm
最大可搖動範圍大概接近2cm吧(總不能讓CCD撞上邊緣吧)

...恕刪


剛看了一下D7D的鏡室圖,感覺不出sensor有可以移動1cm的範圍


Dpreview對機身防手振的看法,也是認為長鏡頭的效果不如鏡頭上防手振
http://www.dpreview.com/reviews/konicaminolta7d/page19.asp

對消費者而言,如果鏡頭和機身防手振並存,可以自由選擇切換,甚至可以一起使用,產生1+1=2的效果,應是最好的消息
但問題就在於賣IS鏡頭的利潤肯定是較好的
只要沒有人可以威脅到canon的龍頭地位
canon應不會笨到做這種會影響IS鏡頭銷路的事情
http://blog.xuite.net/tcs211/travel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