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換400D,就Takina 12-24mm+Canon 24-105mm凸全島,後來換40D,也是買Takina 12-24mm+Canon 24-105mm.換5DII後買了Sigma 12-24mm+Canon 17-40mm+24-105mm+70-200mm+70-300mm+100-400mm.
後來覺得17-40mm,70-200mm和100-400mm極少使用或根本用不到就賣掉了,換400mm f5.6.
某次用Canon 24-105mm 光圈f11和f16 拍台南鹽田,被退件說是景深過淺,才開始買回一些以前常用的C/Y鏡.
感覺平常最實用的還是這顆24-105mm.
拍活動案時,就(不帶背包和腳架)Canon 24-105mm +Sigma 12-24mm(放攝影背心口袋)
拍風景就小背包+腳架+21mm+25mm+28-85mm
拍建築就小背包+腳架+Sigma 12-24mm+ 21mm+25mm+28-85mm
遠地外拍就大背包+腳架+Sigma 12-24mm+ 21mm+25mm+24-105mm+28-85mm+28mm+35-135mm+135mm+400mm
28mm+35-135mm+135mm這3顆使用機率實在太低了.
18mm,50mm及60mm和Canon 70-300mm確有必要才會帶.
由於28-85mm使用機率太高,最近又多買了一顆備用的.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後來決定還是Kit組的24-105mm,這顆Kit鏡比24-70mm多了70-105mm的焦段實用多了,而且便宜又輕量,24-70mm只贏在光圈大而已,但我從不用大光圈拍照,至少都是f5.6以上,要是買了24-70mm,勢必還得補一顆70-200mm,雖然當時買的是24-105mm,70-200mm還是買了,但一直都用不到,後來就賣掉了,發覺100mm以上的焦段使用到的機會實在太少了.
當時聽說16-35mm有問題,就改買17-40mm,後來才知道,原來有問題的是一代鏡,16-35mmLII就沒問題了.但後來發覺,17-40mm使用機率並不高,反而是Sigma 12-24mm才夠廣,在拍室內空間或高山攝影時.
雖然Sigma 12-24mm畫質不如Canon 16-35mm,但廣角夠拍得到才是重點不是嗎?
5DII的畫質,剛好可以彌補Sigma 12-24mm畫質不佳的問題,相信不會比7D+Canon 16-35mm還差吧!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01果然就如我所預期的,揪甘心嘿


剛剛回家把各位的建議仔細閱讀了一下,實話說,和我之前的爬文經驗相當類似,果然在這個課題的選擇非常豐富,角度也不一而全,這也是我當初發問的原因。
但畢竟參照了大家的說法,對心中的部分想法也有了進一步的釐清。

現在先回應幾位大大的建議,希望在本版的討論上能藉助大加的發言,最終讓我這個門外老漢能勇敢的跨出記錄人生美好的一大步

falconyin wrote:
年事漸高,早已邁入中...(恕刪)
-------------------------------------------------------
蘋果拉到北京還是蘋果啦!
任任a wrote:
感覺版主手邊的器材應...(恕刪)
@任任a:的確我目前的「戰力」和各位比來相去甚遠,但我已經努力在向前走,之前多半僅用18~200隨手亂拍,雖然一時衝動,在香港過境匆忙中聽從店家建議入手Tokina 10~17,期盼能將滿眼的美景全部收納,但畢竟使用機會偏低,也還沒有能真正的發揮廣角全景的拍攝實力,所以較少使用。可在入手50 F1.8之後發現拍家人的感受全然不同(或許真的僅是拜大光圈所賜),所以又重讀手邊的書籍重新邊拍邊學,自我感覺是有明顯進步,所以才想進一步敗家,呵呵。
-------------------------------------------------------
蘋果拉到北京還是蘋果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