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的重點是:
你校正過後的作品是否會在校正過後的螢幕上播放?
不會就沒有必要買那麼貴的螢幕,省錢去買燈具比較實在吧。
我只看到一群人抓著一些細節不放,吹毛球疵,搞不清楚重點在那裡。
更好笑的還有人提到印刷,誰看過有人把影片印刷出來的?

mrgadava wrote:
我個人的感覺是..一...(恕刪)
專業根本沒有和現實世界脫節, 而是許多人不明瞭就用猜的, 甚至希望唬攏成專業不重要, 以掩飾自己欠缺專業.
製作影片時, 尤其是大型的, 可能全部只靠一個人修片嗎?
不可能嘛! 一部片子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人修片都有可能, 甚至跨國修片也很常見.
若是這幾十個人參與修片的, 每個人螢幕顏色都不一樣, 會變成什麼狀況? 別給我說用猜的, 或是他們在家裡擺了一排電視.
正式在做這些影片時, 都會使用Broadcast reference monitor(廣電級螢幕), 這些螢幕只做一件事: "忠實呈現未加料的畫面".
廣電級螢幕通常都會做完整的校色, 許多機種是內建校色探針, 會自我校正.
所以, 整個業界修片都修沒在怕的, 因為業界人員看到的是一致的東西.
至於一般人家裡的電視, 也是每家電視製造商, 他們自行設計晶片與電路, 套用他們的方法做"加料", 以便做出更討喜的畫面.
你可以把那些電路, 想成是電視機內建的後製系統.
而"料"要怎麼加呢? 他們還是要以廣電螢幕為準, 才會知道他們的電路加料加的好還是不好.
例如, 他們會用廣電螢幕播放影片, 覺得色彩飽和要怎麼加對比要怎麼調, 然後把它做成自己電視機裡面的影像引擎.
電視的電路要加什麼料, 在設計電路時依據標準螢幕為參考再加下去, 才不會加料加到太離譜.
至於使用者買回家, 要怎麼調整設定, 那又是使用者自行決定, 只要他們看的爽就好.
其實, 全部的事情都來自一個基準點, 那就是標準的色域空間以及標準廣電螢幕. 全部的業者都站在同一個基礎上運作, 才不會偏頗.
公喵不帥, 母喵不愛. 公喵愈壞, 母喵愈愛. 不帥的公喵想要母喵愛, 就只好學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