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Canon EOS R5 評測報告|動靜之間無懈可擊 ‧ RF-Mount 顛峰之作!

aston wrote:
反正給你們再多資料,還是會酸與嫌。
對這品牌與這台相機這麼厭惡,何必繼續關注呢?
反正你們也不會買阿。


要知道!
挖蛤蛤大大可是用ARRI的人
怎麼會看上R5這種等級的相機
沒有台幣七位數以上的機器他才看不上眼呢!
我們就繼續看他在C版嫌棄R5吧!

喔! 我來建議挖蛤蛤大大,下一個目標就是...
"R5真得很重,比A7S3重了39g,害我帶不出門"
若您發現偶無回應就是我去山上拍照囉!
酸酸快退一退單好不好?根本就買不到啊,連鏡頭都在缺貨了
Wahaha214 wrote:
靠錄影吃飯的要看
1 能否在環境溫度下長時間待機
2 能錄多久不發生過熱警告
3 過熱警告發生後要過多久才能恢復工作
4 恢復工作後能錄多久

簡單說就是對可靠度的要求很高

在外面拍片拍到一半跟導演說機器過熱無法繼續拍攝你看導演會不會抓狂

R5有點像是,你摸到保溫杯發現外殼有一點溫溫的沒有很燙,但是實際上保溫杯內的溫度是很高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o6lm5UD40

這個LINK的VLOGGER就是個專業錄影攝影師,他對於「機器過熱」的看法是:
1--任何設備都會過熱。
2--不同工作狀況,就要用不同但合適的設備去完成。
3--無反就是照相機,不是為了長時間開機、錄影而設計。所以「真正的專業錄影攝影師不會用錯工具,像拿鏍絲起子當鐵鎚用這種事」。要長時間操機,就應該用合適的設備。

綜合這位專業錄影師的看法,他認為R5當然不可能是一台專業的錄影機,因為「專業錄影用的設備,要求是連續開機十幾個小時,導演隨時都要看演員的站位跟粧容需不需要補粧,還沒有Roll就先開幾小時」。那為什麼要用專業錄影機的標準去看待它?

這位VLOGGER在最後說了一件語重心長的話:
「要做一個精明的消費者,而不是做一個井底的攝影人。」
alexkkm wrote:
那為什麼要用專業錄影機的標準去看待它?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因為買不起那種機器所以對R5有這種期望,因為R5給你了,但是對R5有期望的人不見得有我說的與你說的那幾點認知,我在LINE群組甚至有人認為R5就是專業用的攝影機, 因為有8K,有RAW,反正能接案賺錢就好,如果一個案子能拿1萬,接12個案子本就回本了,也是,1萬的案子能用多好的機器與多少的專業人士來作業? 但是LINE群組的人沒想到,拍到過熱時機器要花多少的時間才能恢復工作,這段期間如果又有拍攝需求就死定了,人家的回答也很妙,我準備2-3台R5就好了,可以啊,但是3台R5的價格可以買一台SONY或是CANON的電影機了(只是沒8K,不過好像能買到BLACKMAGIC的12K,不確定),還有一點,這些人沒錢請跟焦師,作業上非常仰賴自動對焦,所以對R5這機器有非常大的期待,其實CANON C300有自動對焦,如果R5的對焦能力移植到C300系列上那可是很好用的

日本拍R片有用SONY與PANASONIC的無反來拍,其實也是面臨到同樣的問題,能待機多久? 能拍多久? R片的拍攝時間也是很長的
雖然錄影還是有很多限制
但是拍攝的效率總算回到第一線的相機等級
可惜只要開機就會開始影響高畫質錄影可用的時間...
著重拍照所以基本上還是會入手....
One man force wrote:
可惜只要開機就會開始影響高畫質錄影可用的時間...


不管哪一家的無反都會,只是影響程度不一,因為無反的設計就是如此,如果SENSOR不工作EVF與LCD哪來的畫面輸出,而且對焦測光與輸出都是同一片SENSOR在做,單反是對焦與測光有獨立的SENSOR,除非進入LIVE VIEW模式
...本來不想但很抱歉這麼講,在一堆爛業主充斥的窮酸市場,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R5"不見得一定迫切需要";一堆低成本團隊還在用C家老舊單眼+神燈錄Raw,或用P家S家無反+轉接環+手動鏡(自動鏡也切MF)拍LOG...,這一定是我"孤陋寡聞",我從沒見過有誰在用AF的;要跟"專業"沾上一點點邊,無論用RED,ARRI還是一般市售的單眼或無反,變換&改變焦點也是重要的"戲",這是非常基本的"常識",假如沒這基本操作能力與概念的,我只能說"慢走不送",因為這根本就達不到"最基本"的拍攝要求嘛!

就我見識有限又陳腐的觀念,AF得都是業餘圖方便在用的,就像是親友家人出遊要跟我借器材一樣,我只要教會他們選擇正確的錄影格式,然後手指會去點即可,無腦方便用過一次就會,至於要求什麼剪接或調色...那我就礙難"協助",有時間與本事麻煩自己去"想辦法"吧;

接案講究的不是"器材",依拍攝需求只用租的團隊多的是,問題在於是否有辦法幫忙提腳本畫分鏡,還要達到拍攝要求有辦法現場溝通有辦法剪,重點永遠是人的能力要求,有誰在講什麼很基本的"器材"!?有多少預算就有什麼S.O.P.,有本事過其實沒什麼太在管的,反正違反合約砸鍋是會賠到跑路的,有誰敢"亂來"!?

所以...我不知道在硬扯"專業"是怎麼回事,難道有人活在不同的星球嘛,講到"專業"器材只是基本到不行的工具,大概都有一定的配置與流程,有"問題"的一向都是預算,其他都不難解決;硬是要在這邊扯R5...我真的毫無一絲幫它找藉口開脫之意,各類新舊器材市場上都有人在用,不缺R5一支花,何必硬要去聞又嫌它不夠香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買買買買
Hermitissimo wrote:
我從沒見過有誰在用AF的;要跟"專業"沾上一點點邊,無論用RED,ARRI還是一般市售的單眼或無反,變換&改變焦點也是重要的"戲"


老實說有些狀況有AF的話會比較好用,我指的是單人作業的時候
用R5比較麻煩的是,如果真有跟焦師那要掛無線圖傳上去,R5能不能掛得上我不知道,上三軸到是還好,反正無反上三軸掛上外置對焦馬達是行之有年(我覺得為啥相機廠沒想到要開放對焦控制信號出來,因為機身本來就要下命令讓鏡頭的對焦馬達跑,理論上是可以做到開放控制對焦馬達左右轉,不用像現在這樣還要外掛對焦馬達去控制對焦環)
至於分鏡表,我有觀察過(數量不多,也就兩部電影),不知道是沒拿出來還是真的沒有,我是沒看到導演或是攝影手上有分鏡表
Wahaha214 wrote: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因為買不起那種機器所以對R5有這種期望,因為R5給你了,但是對R5有期望的人不見得有我說的與你說的那幾點認知,我在LINE群組甚至有人認為R5就是專業用的攝影機, 因為有8K,有RAW,反正能接案賺錢就好,如果一個案子能拿1萬,接12個案子本就回本了,也是,1萬的案子能用多好的機器與多少的專業人士來作業? 但是LINE群組的人沒想到,拍到過熱時機器要花多少的時間才能恢復工作,這段期間如果又有拍攝需求就死定了,人家的回答也很妙,我準備2-3台R5就好了,可以啊,但是3台R5的價格可以買一台SONY或是CANON的電影機了...


其實我回上一條片子是基於你的上上一則回應裡有提到「機器過熱,跟導演說,導演會跳腳」。嘩!導演都有了,應該不會是一人公司吧。所以我們從開始到結束談的其實一些小成本的製作團隊,通常是1個人,有時是2個人這樣。

當然我對錄影的拍攝是個完完全全的門外漢,大家平常會用什麼幀數拍我也搞不懂,你讓我挑,我就1080P 120幀!天菜!但會有人從頭到尾用4K 60幀 / 4K 120幀 / 8K RAW從頭衝到尾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8E30IxSiDo
剛剛我才從YouTube的另一條片子中確認:R5的4K 60幀 / 4K 120幀 / 8K RAW是會有過熱,01自己就測過了34.8度運作18:36 秒後停機。但即使是過熱後,仍然可以使用4K 24幀拍攝。

改用4K 24幀拍攝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嗎?
我的意思是:為什麼要被一件可以被克服的問題困擾?
  • 3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