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我是裝備控] 走了一趟器材路,發現器材先決的確是正確的選擇

有能力敗入L鏡後,拍照的心情真的會改變~~~

有會一種隨之而來的壓力.....如果構圖不好的話會對不起L鏡
老禪師 wrote:
我不知道攝影經由數位相機時代的氾濫.以器材為導向的某些錯誤觀念.將來還會有多少作品會有典藏的價值.我在思考攝影已經逐漸步入台灣大學教育的後塵.快門標準低器材花費高作品素質差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我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想要反駁您的想法。

第一,不過在怪醫的邏輯裏看不到您說的「器材為導向的某些錯誤觀念」,這部份不是有人過敏,就是有人誤解了。

第二,器材花費隨著時代一直在下降,效能也越來越強,所以「快門標準低器材花費高」的時代應該是「即將結束了」而不是「來臨了」。

至於臺大教育的比喻,

若A則B,
不表示是B必然為A

器材好不表示作品一定好
上臺大不表示成就一定好

也許攝影老前輩們必須要學會接受一個事實,
那就是攝影藝術活動正在隨著科技進步快速的變遷,
逐漸普及而且成本低廉。
它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象牙塔,而是大眾生活的一部份。
相機普及了,作品多了,透過發達的網路媒體,
大眾通俗品味當然是更容易被反映出來。

嫌作品素質差?
這牽涉到的層面很廣,包含每個人的主觀觀點與文化素養
因此攝影作品屬於每個人的自我要求範疇,
臺大教育也只是提供一個學術風氣的養成環境,
成績要好要壞是由學生自己決定的。

我還蠻贊成老禪師的說法的。
現在攝影的人很多,
滿手高級器材的人更多,
(均相對於底片時代而言)
我相信有了這些東西,
要拍出清晰銳利低雜訊的照片越來越輕而易舉,
照片的取得成本也超低,可能隨便出遊一次都是幾百幾千張回來,
但這個並無法連結到作品的「素質」或「品質」。

器材越來越便宜,
不管低檔高檔都是降價的趨勢,
就像是進入大學越來越容易,
只是要成為大師,
跟器材的關聯度有多少,
我是保留的。
過去看到那些拿單眼底片相機的人往往肅然起敬,
正是因為這些人多半攝影玩了幾十年,
功力自然深厚,
自然而然形成這種印象。

樓主的想法是要在預算內買到最好的器材,
如果這個最「好」是指最c/p最高,或是最適合自身的東西,
那當然完全同意,
只是樓主後頭又舉了L鏡當例子,
以及相機最好選某個等級以上之類的,
難免讓人覺得應該雞絲頭要往「昂貴」的去買,
我就比較不贊同。
可惜怪醫大離開了,
沒機會進一步討論.....


又想囉嗦一下,
也許可以翻翻國內外攝影集,
可以找到一些公認拍得很好的作品,
然後思考一下這些作品究竟要用哪種器材才拍得回來.....

我相信用手機或低階DC可能沒辦法,
但多數入門等級的DSLR已是綽綽有餘。

當然一些特殊題材,如運動、生態攝影,
需要長鏡頭、高速對焦之類,則器材本身的比重自然會增加。
ddcatt wrote:
我還蠻贊成老禪師的說法的...(恕刪)



我個人倒是覺得,老禪師的說法其實有點偏頗。

如果我們思考得深入一點,這些被稱為「素質差」的作品是從何產生的呢?在資訊、電子科技尚未如此先進的時代,我們能夠接觸到的相片,不外乎是自己家裡的相簿、親朋好友的相簿,最多是再看一些報章雜誌、書籍上的相片。但是,現在網路發達了,你不但看得到親朋好友的相簿,連一大堆你一輩子都遇不到的人的相簿也能坐在家裡盡情欣賞,而這些相簿中,當然也有少數很優秀的作品,但大多數看到的內容當然都是普普通通啦... 可是當你看到這麼多素質不高的照片後,就能因此宣稱現在的攝影水準低落嗎?可別忘了,家庭相簿、個人相簿即使到了網路上,它們的本質依舊是不變的,它們的作者 99% 都是平常人,這些人只是喜歡分享照片而已,不會成為什麼攝影大師,也不想成為什麼攝影大師。

反而網路的發達,卻是值得我們慶幸的,因為它讓有志於攝影創作的人能夠擁有更方便的管道,透過網路與更多的同好交流、討論。而攝影器材的發達,使得普羅大眾更樂於認識攝影、學習攝影、親近攝影,而且對於提昇普羅大眾的攝影能力是有正面幫助的。這些硬體環境的改變,其實對於攝影的發展是有益的,大眾對攝影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攝影工作者也能透過器材的進步而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但是,確實就和大學教育的問題一樣,硬體的環境起來了,但軟體的環境卻沒有改變,學校變多了,教育的觀念和內容卻在原地踏步。同樣的,攝影的問題不在於數位相機的泛濫,而是在缺乏易於吸收攝影資訊、攝影觀念的管道,缺乏優質的分享、討論的環境,以致於有興趣學習的人很多,但能學有所成的人卻不成比例。



ddcatt wrote:
只是樓主後頭又舉了L鏡當例子,
以及相機最好選某個等級以上之類的,
難免讓人覺得應該雞絲頭要往「昂貴」的去買,
我就比較不贊同。...(恕刪)


的確,我覺得怪醫大這篇文章最大的敗筆,就是只列出他自己負擔得起的好器材,卻沒有提到別人負擔得起的好器材...


美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 http://blog.xuite.net/lcying/A710 http://lcying.pixnet.net/blog
lcying.tw wrote:
這些被稱為「素質差」的作品是從何產生的呢?...(恕刪)


這麼說有道理,
過去我們覺得爛作品比較少確實是因為分享上不那麼容易所致。

回到主題,
剛剛想到一個比喻,
以數學上來看,
若把「技術力、美學能力等等」設定為指數,
把器材當做底數,
當技術力超過1時,例如10,
器材指數例如是3,
則3^10代表最終作品的品質。
也就是 優秀作品 = (器材)^技術

如果技術力太差,例如等於1甚至小於1,
則器材再好也有限,甚至幫倒忙。
技術力高而器材普通,因為指數的關係還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值,
比如2^20輕鬆贏過20^2
當然最理想是技術好器材好,結果就是指數的快速倍增了。

這個論串不也有許多人感嘆用過高級器材後,
即使拿普通器材,還是拍得很好,
我相信那是因為自己進步了,
不再受限於器材所致。
手頭比較緊的時候就到二手市場咬緊牙根..

剛剛在友站二手市場,有一位大大就釋出:

1.EF16-35mm f2.8L 二代 usm

2.EF24-70mm f2.8L usm

3.EF70-200mm f2.8LIS usm

4.EF100-400mm f4.5-5.6LIS usm

5.EF600mm f4LIS usm

有需要不仿也去逛逛~~~

http://keybuy.photosharp.com.tw/KEYBUY/Content.aspx?id=139121&Sold=N&NewPrice=-1&Author=yyyy0303&RC=9&EditVersion=0&Hidden=N
我覺得~每個人對自己的需求認知應該是不太一樣的~
有些人的喜好是攝影~致力追求漂亮的畫質~更棒的構圖~
當他的心目中~所想要的機型~鏡頭~都可以買到的時候~那才是他最適合的設備
這時候~拍不好就應該怪的是技術了~
有些人的喜好並不在這~他追求的是隨時隨地記錄生活~那何必推薦他用dslr~
他會因為背的太重~就少帶他出去~如果給他一台畫質他覺得夠用的dc他會用的很快樂~
當他一個人喜歡的是攝影~想要追求的東西~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想要的
蒼天有井獨自空, 星落天川遙映瞳。 南海漣波潭邊杏, 武陵蔓藤幽谷蘭。 小溪流泉映花彩, 松江孤島一葉楓。 神仙谷內美人姬, 飯盡之島愛成夢。
ddcatt wrote:
這麼說有道理,過去我...(恕刪)


有些領域確實需要優異的裝備器材方能拍出好的作品-當然一般的器材設備或與可以拍的到但是成功率可能就極低。

例如: F1賽車,運動比賽-動態畫面捕捉-生態攝影-尤其動態畫面捕捉,例如鷹類俯衝海面捕魚的連續追焦畫面,沒有一流的器材空有技術也難為。

但是如果拿上述的器材來拍老人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反而不如用普通的dc來拍反而討好,所以器材優劣無罪,只要你經濟負擔得起沒啥不可以的,不過能夠因事得宜,將器材運用再合適主題充這就是正確的抉擇了。

好的作品不一定要好的器材,好的器材能運用再特定的場景,這也是一般器材所作不到的,就看你自己的需求跟拍攝的主題了,再去找出適合自己能力跟經濟所能負擔的設備跟器材吧。

就像canon 1200mm這隻超級砲管為例,就不是一般人所養的起了,一旦出勤到野外可能身邊還要代幾個扛器材跟架砲管的人手,不然光靠自己一個人可能會很吃力。而且還要有一台夠大的車子能一次裝下這些人跟設備。
= =我可以確定…萬寶龍還真的比百樂好寫多了
不只是筆桿重心設計的問題,或是筆尖的穩定度(萬寶龍是在茟芯上有加螺牙有固定的)
可是萬寶龍並不會讓寫字本來就醜的人,突然寫出一手好字

裝備類的東西,不是本來就這樣嗎
所以小弟很認同板大的看法
不見得拿高等器材的人就一定拍得出好照片
但是問題點單純了,不是設備的問題,是個人技巧的問題


能夠把問題單純化,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吧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