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canon的顏色怎麼越來越像nikon+sony?


vchenkoshe wrote:
看原始色彩就不會用P...(恕刪)


另外, 有一點補充的是到現時為止, 除了日光下, 用DPP解RAW大多數都不如我肉眼所見的, 有些人用PS後製是為了創作, 有些人為了調自己喜歡的色彩風格, 而我後製最主要的目的是盡量調回我當時肉眼所看到的, 與及彌補CMOS先天的不足! 所以後製不一定甚麽都是假的!

假如你用過Sigma x3 Senor的相機經驗的話, 你會知道機身所調的白平衡選擇不多, 就算日光下用所有機內的白平衡都極之不準確, 一定要用Sigma軟件去開RAW調回正常色彩, 但有比較多照片很難調回肉眼所見的色彩, 整張相都還有偏綠現象, 因為這就是先天3層SENSOR不足的問題!
對比起SIGMA, N家與C家已經很容易調了, 差在調回與肉眼所看見的色彩還原度有多少!
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johnykw wrote:
.....就算上完對...(恕刪)


我只懂得怎样去做拍照片和做照片,,我没有用放大镜去看每一个细节

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颜色
如果只拍JPG,,我会用NEX6,,不必浪费钱去买又大又沉重的DSLR


不好意思,,,怎样搬迁,,信息,,,,,,,,,,,,,,,,,,,,,,,,
再說下去越來越多人找發色經典傳奇銘機?

Olympus E1 (柯達CCD)
Fuji S3 pro(暴力富士CCD),S5 pro(末代富士CCD DSLR),X-pro1&XE1(富士發色EVIL),真希望X-pro2是FF EVIL
Nikon D80 (末代尼康CCD)
Canon 1Ds2大兔 及 5D (Rit&通透感)

上述雖然我都收集齊全,不想追逐新機,看心情帶出門玩味體驗還真有樂趣,但隨身包包還是OMD+17/1.8(FF=35mm)及GRDIII隨影不離!(這兩台含鏡頭最小台)!
不過發色銘機發色佳畫質好免修圖,還是要配好鏡頭啊,

1Ds2大兔 及 5D 的通透感大家提到得多是配老鏡,我自己是買含鉛L鏡 (2006年後鏡身有CE是環保樹酯鏡片),輕淡的50/1.8II及EF 85/1.8很適合5D,說真的這兩台多用35L及85LI,135L,配上Nikon AIS與Leica-R & Contax C/Y的鏡頭也樂趣多多..
D80很輕巧配N 28/35/50/1.8G,12-24/4,真是輕巧好用,
S3及S5pro我都常用N28/1.8G(FF=42mm好用),S35/1.4,EBC 55/1.8, 尤其是S.C. 55/1.2拍人像(FF=83mm)
防水防塵的E1不多說了 14-54,50-200防水防塵還可用MMF3轉目前很夯的OMD自動對焦

今年也真是撿便宜這些發色銘機的好機會,便宜體驗自然攝影樂趣(不想後製修圖很累)!所以我變聯合國了!非某家支持者避免被炮!樓上各家多熄火勿再爭吧!

johnykw wrote:
.....就算上完對...(恕刪)


人家真正專業的是會用色卡較正PS的...

當然不會有發色問題

也沒有說PS偏幫那一家

但你覺得PS對某家還原度有90%,解另一家時剛好不多不少也是90%嗎??



我不是說不行後制,而是後制後就失去了比較的意義

寬容度/動態範圍都有明確的定義,不是你口中說的那樣

你說要看寬容度,但你卻叫人貼圖比較??你知道LCD能顯示的色階才多少嗎

人家測寬容度不是用肉眼去測的,通過LCD,再經過肉眼,是能看出什麼東西?

看看HDR剛合成出來的照片,是不是灰灰一片呢



暗部會灰不是相機的問題,是電腦螢幕的問題,能顯示的色階太少才會比壓縮

如果你看到鮮明反差,那很可能機身調較得好,但也可能代表階調不足

但跟你所講箂卡鏡頭拍出來的高光或暗位明暗是完全兩回事

leon-ex wrote:
大概怕引起筆戰吧?我...(恕刪)

Dpreview.com的眾多世界級的笑話之一就是拿個ACR就可以一路丟臉丟下去。

vchenkoshe wrote:
人家真正專業的是會用...(恕刪)


有很多圖不足以要找科學根據驗証, 一般圖靠肉眼已經分得出!
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vchenkoshe wrote:
人家真正專業的是會用...(恕刪)


有很多圖只要用肉眼就看得出
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DXO測動態範圍是透過拍攝一個校正準確的neutral光源得到
此光源是可以調整強度的,藉此測試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

要看結果是不需要真正到解馬賽克這一步的,粗略的說,在RAW
檔資訊中,當在拍攝極端高光和低光時,記錄的數據已經無法隨
著光源變化繼續變化甚至完全飽和的臨界點,差不多就是感光能
力的極限,這種測試根本不需要解成圖片,也無關螢幕顯色深度
,這是一個科學化可重複驗證的數據,而這才是真正動態範圍的
意義

johnykw wrote:
首先, 感謝你發圖回..首先, 感謝你發圖回覆!直影JPEG....(恕刪)




打個岔一下,「直影JPEG」是哪一國的用詞阿?有點熟又記不太起來。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