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請問RF15-35 F2.8跟EF 16-35 F2.8 III該如何選擇?

RF會比較好?? 未必
看MTF一些鏡頭蠻鳥的,爛的還是爛,而且一些還重度依賴數位修正,這表示成本降低但是售價未降
國外測試RF 24-105 4L的24端邊緣還比EF 24-105 4L II差
所以看鏡頭吧,不是每顆RF都好
至於防手震當然是RF普遍比較強
(蜂鳥網)EOS R系统首款超广镜 佳能RF 15-35mm F2.8评测
(色影無忌)RF15-35mm F2.8 L IS USM和EF 16-35 L III镜头MTF对比
防抖大三元,佳能RF 15-35/2.8L IS USM评测by 蘭拓(中國最大的攝影器材出租公司)
直接看蘭拓的結論:
作为第一支实际上市的RF卡口序列普通大三元,RF 15-35mm f/2.8L不仅承载了人们对一个新系统的期望,并且它本身在规格方面也做出了突破,在保持平面前组方便装滤镜和使用普通镜头盖的前提下把焦距从16mm扩展到了15mm,放在整个全画幅相机序列里也是独一份。在素质方面这支镜头整体表现还不错,最边角方面有点跟不上整体素质但考虑到边角在整个画面当中的占比,倒也无伤大雅。这支镜头的官方售价是15399元,实际C店价格可以做到13500,在我司租赁的价格为350元/3天,续租每天35元,这个价格作为一支新品大三元超广角镜头来说溢价并不算严重,比EF 16-35mm f/2.8L III也没有贵出太多。跟转接EF 16-35mm f/2.8L III之间的纠结主要在于EF版本边角画质强,RF版本整体体积小另外有防抖。个人建议如果是纯风光拍摄为主可以考虑转接EF卡口版本,一个是边角画质,再一个就是完全可以借助EF-RF 内置ND转接环实现更舒适的滤镜使用操作。如果以室内、人像之类的拍摄为主的话则可以考虑RF卡口版本,一个是有防抖,再一个是体积更小带来更好的机动性,这都是转接EF 16-35mm f/2.8L III所不具备的优点。 附:更多实拍样张(有简单后期操作,调整亮度对比度什么的)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flody

如果不計轉接其實RF還重了些就是

2022-09-16 0:57
lml640707 wrote:
(蜂鳥網)EOS R...(恕刪)

「个人建议如果是纯风光拍摄为主可以考虑转接EF卡口版本,一个是边角画质,再一个就是完全可以借助EF-RF 内置ND转接环实现更舒适的滤镜使用操作。」

很認同這點,對喜歡拍風景的人來說,透過內置ND、CPL濾鏡轉接環來接EF鏡,的確可實現更舒適、更迅速方便的濾鏡使用操作,此時,我也認爲RF鏡不見得是最佳的選項!
我個人傾向EF 16-35 F2.8 III
價格、畫質、共用性...(棚拍人像16mm應該已經足夠)
無IS的EF鏡頭透過機身防抖一樣很狂
另外RF15-35 F2.8不是固定鏡長
而且廣角端是伸出的,這點讓我比較受不了
lml640707 wrote:
最边角方面有点跟不上整体素质但考虑到边角在整个画面当中的占比,倒也无伤大雅


既然這樣17-40 4L這支怎麼現在二手被搞得這麼賤價,這支中央蠻銳利的,只差在光圈4,我還在想16-35 4L IS的邊緣有沒比這支好,但是16-35 4L IS拿來手持拍片是有優勢
flody

RF 2代鏡出來以後如果有SONY水準,那1代也真會大降

2022-09-16 0:56
harvey50247

17-40根本沒資格叫L鏡...

2022-10-04 9:50
用r5這麼好的機身用轉接環接前一代系統沒is老鏡,應該也會受不鳥吧!
因不同法蘭距,轉接的永遠沒原生鏡的效果好
loadhero

轉接以後法蘭距會一樣?難怪大人講的話你聽不懂

2022-09-22 0:52
lml640707

我是說EF鏡轉接以後法蘭距就跟原本EF機身一樣,就同一片CMOS 上高下見真章

2022-09-22 2:49
RF15-35 F2.8 +1,應該還是RF原生鏡頭接R5比較好,既然要買就買新的吧!EF 16-35 F2.8 III現在可能也不好買,RF15-35 F2.8 原廠都有送郵政禮券的促銷活動,給你參考!
數十年前,光學的公式、製作的工藝、塗層的應用都不及現代的進步。結果,舊鏡多有偏色、色散、不防炫光、呼吸效應、二線性等問題。
現在的鏡頭考慮比較全面,不能只以稍差解像力(甚至人眼不可辨)來否定其價值!
lml640707

RF1535拍出來畫質就是比EF1635iii差啊 。何況1635iii是2016年出的新鏡和RF15-35只差三年,可不是啥數十年前的鏡頭

2022-09-19 23:31
loadhero wrote:
不能只以稍差解像力(甚至人眼不可辨)


就是人眼可辨啊
而且RF鏡頭有些使用數位修正(成本降低很多),不如以前的鏡頭就是想辦法用光學修正來的紮實
還有法蘭距也不是如你所說的那樣(況且RF鏡不少邊緣表現不良的),呼吸效應也和法蘭距無關
所有波長的光透過鏡頭要能成正90度進入SENSOR這和法蘭距無絕對關係,單一波長有這樣的鏡頭,但是一般相機應用是多波長不容易做到,連鏡頭邊緣要求多波長要集中在一點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了更別談正90度進入SENSOR

2.1 鏡後距小的好處/壞處
在鏡後距限制不多的情況下(鏡片可以無限接近底片),設計大光圈鏡頭較為容易。因為大光圈鏡頭的設計思路是增亮縮焦,鏡後距較短。早期F1.2乃至F1.0的鏡頭,都是先出現在旁軸相機上
(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尼康:一千零一夜:第49夜》)
鏡後距小(其實還是應該說鏡後距的設計自由度大)可以使用一些對稱廣角鏡頭,而對稱結構在畸變控制和像差校正上是有先天優勢的。biogon為何沒有在單反上普及,就是因為短焦距對稱結構鏡頭的鏡後距只有焦距的一半不到。單反要使用就得鎖定反光板,實屬不便。
壞處就是邊緣光線入射角傾斜度頗大,對於邊緣成像是不利的。
同時根據cos4法則,邊緣容易產生暗角。

2.2 鏡後距大的好處/壞處
由於單反相機反光鏡的限制,其鏡後距必須很長,這就對設計鏡頭提出了挑戰,一個是促成了反望遠結構的普及,另一個正如尼康一千零一夜中說到的,只能使用折射能力更強的玻璃,這導致了球差的增大,為設計鏡頭造成了一定困擾。
較長的鏡後距對於邊緣成像有改善,不論數碼或膠片都是如此,數碼更為敏感一些。
對於技術相機(大畫幅或類似)而言,鏡後距越大,移軸的靈活度越高。但鏡後距過大,又會對機身提出要求,畢竟太長的前後組距會導致穩定性,易用性等一系列問題。

之所以會產生紅移,是因為鏡後距太短導致鏡頭邊緣的光線斜射進入感光元件的角度太大,導致成像的顏色出現偏移、同時也產生邊緣亮度降低的暗角或是邊角畫質崩潰等問題。

https://en.techyourmind.com/article/449

旁軸的法蘭距很短,越是廣角的鏡頭,最後一組鏡片就越接近焦平面。如果從最後一片鏡片的中心點,到焦平面兩端看成是一個三角形的話,當鏡片越接近,則夾角越小。問題就出在這裡,現代數碼相機都是使用CCD或者CMOS成像,這種成像晶片的表面是光滑的鏡面,當這個夾角很小的時候,光就會產生衍射,造成影象干擾,因此出現紅移。而這個問題不會出現在膠捲相機上,因為膠捲對光很敏感而且表層感光層是吸光的,所以就算這個夾角再小,光也會被吸收掉不存在衍射干擾。所以,很多老旁軸的廣角鏡頭轉接到微單上,就會出現紅移、崩邊,就是這個道理。就算是現在在產的旁軸鏡頭,也會出現這個問題,主要原因就是旁軸的法蘭距很短,廣角鏡頭最後一組鏡片與焦平面的夾角很小,這是旁軸本身的特性決定的。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很簡單,徠卡在CCD和CMOS的邊緣,增加了一層高透的戶型凹透鏡,將光線進行一次折射,加大夾角的角度來規避衍射。所以旁軸鏡頭在徠卡相機上,是不存在紅移的,裝在老的膠捲旁軸上也不會存在紅移。而其他品牌的微單,並沒有增加這一層凹透鏡,所以就造成了這個問題。

法蘭距長短各有好處,不是用一句無反的法蘭距短就是萬能就是比較好來解釋一切
lml640707

loadhero 我回文的口氣和風度太差了,已修正語氣並跟您道歉

2022-09-22 2:44
loadhero

老朽發表看法,求證及敘述也不夠嚴謹,也望lml640707 海涵!

2022-09-22 22:19
那些鼓吹買RF鏡頭的人
真的有長時間去使用 知道兩者的差異嗎?
小弟我R5 目前九顆 EF L鏡頭 五顆定焦 四顆變焦
其中 35L一代用了十幾年 70200/F2.0還是無IS版本
全部都用轉接環
不管再對焦速度或是暗部對焦
跟我上一台1DX2比起來
R5用起來感受都非常好 尤其暗部對焦

就算RF開放專利給副廠鏡頭
我還是寧可用原廠EF轉接

我真的不懂多那一節轉接環
到底是影響到什麼了
可以當作是機身的一部分就好
假設常用的RF L都上市 價格一定也超貴
這樣我還能省下數十萬元

不要只會講理論 看數據 照片放大放大要數毛
買相機鏡頭的目的是什麼 不就只是拍好看照片 回憶 紀錄 不是嗎?
畫質再好 再銳利 以目前來說大多都不利於拍攝人像

喜歡攝影 已經要花很多時間研究怎麼把照片拍好看如何後製
那些理論的部分 就留給研發設計攝影器材的人吧
反正講再多講再好 我也聽不懂
重點是在使用過程 感受 照片美感
如何讓職業專業業餘用戶都滿意那才重要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