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海外新訊】Canon發表35mm f/1.4柔焦鏡的專利

digitalhouse wrote:
你還是沒看懂?

阿不就是沒得挑

反正東西能用就好

也用習慣了

何必換新給自己找麻煩多花錢?

等壞了 再來考慮要不要換


按照他所說的

原來8+2=10成都會拍出柔焦照,還可以稱霸這麼久,

看來是同時期的對手更爛。

巴啦巴啦碰! wrote:
以前買CANON的DSLR大概有8的機率可以拍出柔焦效果
再加上油畫CMOS 剩下兩成也差不多變成柔焦照了
aston wrote:


按照他所說的

...(恕刪)

一般人是沒有什麼統計資料,想想(親友數)再乘以(使用交換鏡頭系統)再乘以(使用canon DSR),這樣數量有多少。


也不需要拉其他下來,因爲nikon也很晚期才開始發佈FX機身,鏡頭更新也是相當後面才齊全,sony也是後面才出來,也是最後轉進無反系統。
所以也非其他很差,而是canon機身鏡領先太多。

移焦機會來說,各家都有,而且主要應該是機身,他本來就是需要作校驗,很多人機身沒有作,怎麼調整也是不穩定,也才會有說新機身突然變準。

我的nikon機身即使是手動鏡,對焦指示也是要校正,其中nikon Contax都還好,但是Leica R對焦行程長,需要更精細微調。


早期leica對於自動對焦的精準度批判,除了商業策略上外,也確實存在工程偏差等多項,只是變因來說,早期nikon minolta是機身馬達驅動的鏡頭變因較少,而鏡頭馬達變因較多。
diffusionless wrote:
一般人是沒有什麼統計資料,想想(親友數)再乘以(使用交換鏡頭系統)再乘以(使用canon DSR),這樣數量有多少。


也不需要拉其他下來,因爲nikon也很晚期才開始發佈FX機身,鏡頭更新也是相當後面才齊全,sony也是後面才出來,也是最後轉進無反系統。
所以也非其他很差,而是canon機身鏡領先太多。

移焦機會來說,各家都有,而且主要應該是機身,他本來就是需要作校驗,很多人機身沒有作,怎麼調整也是不穩定,也才會有說新機身突然變準。

我的nikon機身即使是手動鏡,對焦指示也是要校正,其中nikon Contax都還好,但是Leica R對焦行程長,需要更精細微調。


早期leica對於自動對焦的精準度批判,除了商業策略上外,也確實存在工程偏差等多項,只是變因來說,早期nikon minolta是機身馬達驅動的鏡頭變因較少,而鏡頭馬達變因較多。


用這種方式來當討論資料來源,就跟在路邊說書一樣有趣。

不用拉其他機身進來,然後其他人在這邊大聲旗鼓說SONY大法好。

好好討論這個技術,不行嗎?
digitalhouse wrote:
你還是沒看懂?阿不就...(恕刪)

其實商業蠻多都用1dx系列,這系列準焦度會比5d系列來的高很多,過來人的經驗
問個外行問題: 為什麼要特別標示 35mm / F1.4?

如果是35mm / F1.2 或是 36mm / F1.4就不在這個專利的保護範圍?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