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es5222 wrote:我不懂,鏡頭是物理光...(恕刪) 這樣表示如果不是上課不夠用功,否則就不是很喜歡物理。在物理光學很早就提到,光學的解析力限,是來自繞射象差,也就是波長限制最高解析力,他是和波長成反比。當初德國的顯微鏡技術發展,也是因為這個問題,才導向電子顯微鏡,因為電子波長可以從能量上來控制獲取更短波長。只是後來電子顯微鏡技術,碰到是球面像差修正等問題。
大部分鏡頭的中央部分應該都可以達到超越5D3以上的解析表現,像50L中央算中上表現,加上技術力關係,或許這樣才把這顆拱上來但邊緣的部份就要看鏡頭了,Canon很多老鏡頭邊緣表現並不好也希望5DsR推出後,能加速Canon汰換老鏡的速度
狄拉克 wrote:原本因為5DS的推出...(恕刪) 解析力不是無中生有。感光元件只是解析投影在感光元件的影像。所以邏輯上,如果感光元件的解析力不斷增加,那照片的可以解析,只是越來越靠近鏡頭解析力。所以她是一個一開始增加很快,然後慢慢緩慢下來,像是要趨近飽和曲線一樣。說穿一點,低解析的鏡頭並不會因為高解析感光元件而崩壞,只是看到接近鏡頭原貌而已。感光元件本身還有S/N問題,也就當單位畫素越來越小,他最佳效能範圍也會越來越狹小。同技術下,高畫素或許在低ISO的動態範圍很大,但是相對隨著ISO增加,動態範圍會更快速下降,相反低畫素在高低ISO的動態範圍變化就比較小。
用一個簡單的定性描述:所有用在單眼相機上的成像系統,都無法突破物理光學的解像力極限,假設極限是100分吧! 考越高分的,要多得一分的代價就越大.年輕的學生時期總以為完美很容易,模擬程式隨便跑都跑得出超級高的解像力,到真正做的時候才會知道.1. 光學設計(如何用最少片的元件逼近物理極限,還不能創造出天價的成本.etc)2. 光學材料(包含成分,成分均勻度與成型時的內部應力.etc)3. 鏡片製程(請你磨出一個剛剛好直徑100mm的球面,工差10 um之類的問題.etc)4. 鍍膜技術(減少鬼影,提升光效率,甚或防髒汙...etc)5. 鏡頭組裝製程(請把12片鏡片完美的對心,方向一致,丟到產線組裝還要能做到角度工差0.1 degree .etc)6. 組裝環境(這麼完美的鏡頭當然不能容下一粒灰塵.etc)7. 後天環境耐受度(運到客戶手中之前,上述的要求不能變,過保固前也最好不要 .etc)......只能說60分很容易,100分不可能達到,但是像素超高的機身設立的門檻95分,就已經可以幹掉一票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