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為什麼說全畫幅畫質比半幅要好呢?低ISO的環境下

小弟曾在CMOS sensor廠工作近十年,雖然不是類比部門,但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簡單來說:
相同畫素的感光元件下,全幅機的每畫素的尺寸會比APS-C大
=>相同時間下的入光量較大
=>光轉電子較多
=>信號雜訊比值(SNR)較大(因背景雜訊差不多)
=>畫質較好

背景較暗時,整體信號較低,但雜訊是差不多的,所以SNR低,全幅在此時的優勢較為明顯。
背景亮時,不論是全幅還是小相機,SNR都好到一個水準以上,差異就不大。
audiofan wrote:
小弟曾在CMOS s...(恕刪)


A大~
是不是這個原因所以全幅的可用ISO會比APSC來的高呢?
另外相同光圈的每單位時間的進光量也比較高?

audiofan wrote:
小弟曾在CMOS sensor廠工作近十年,雖然不是類比部門,但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簡單來說:
相同畫素的感光元件下,全幅機的每畫素的尺寸會比APS-C大
=>相同時間下的入光量較大...(恕刪)


我在dpreview看SONY RX10 review時,該網站曾提及所謂equipvalent aperture(等效光圈)這名詞:



當時覺得非常好奇,何謂等效光圈?我猜CMOS比較小的相機,當接上全幅鏡頭時,全幅鏡頭形成的光柱,周邊部分沒有打到較小的CMOS上,因而浪費掉了,造成實際接收到的光量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多。
像SONY RX10雖然規格上是寫24-200mmf2.8恆定光圈,但是實際上接收到的光量約等同f7.6,這簡單說明為何CMOS小的相機在昏暗環境下表現都不好(因為接收到的光量太少)。當時還在想,究竟RX10的鏡頭成像圈是以全幅CMOS下去設計還是1" CMOS斜對角為光柱直徑來設計(總覺得是後者,這樣鏡頭才會細、輕)。

如今看來,應該是指感光元件尺寸大小,CMOS愈小則感光元件尺寸愈小,於是單位時間內接收光量變少,其實際接收量(減少量)可用等效光圈來表達。不知這樣想是否正確?
Anatomist wrote:
我在dpreview看SONY RX10 review時,該網站曾提及所謂equipvalent aperture(等效光圈)這名詞:

當時覺得非常好奇,何謂等效光圈?我猜CMOS比較小的相機,當接上全幅鏡頭時,全幅鏡頭形成的光柱,周邊部分沒有打到較小的CMOS上,因而浪費掉了,造成實際接收到的光量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多。
像SONY RX10雖然規格上是寫24-200mmf2.8恆定光圈,但是實際上接收到的光量約等同f7.6,這簡單說明為何CMOS小的相機在昏暗環境下表現都不好(因為接收到的光量太少)。當時還在想,究竟RX10的鏡頭成像圈是以全幅CMOS下去設計還是1" CMOS斜對角為光柱直徑來設計(總覺得是後者,這樣鏡頭才會細、輕)。

如今看來,應該是指感光元件尺寸大小,CMOS愈小則感光元件尺寸愈小,於是單位時間內接收光量變少,其實際接收量(減少量)可用等效光圈來表達。不知這樣想是否正確?


不對.
equipvalent aperture(等效光圈)這名詞指的是等效於全幅的景深光圈.
1吋sensor用光學50mm F2.8(約全幅136mm視角)拍出來的照片約等同於 全幅136.3mm F7.6的景深.

與進光亮無關. F2.8就是F2.8, 這你去看相機的快門/ISO組合就知到. F2.8不會是F7.6的快門/ISO組合
魯獅 wrote:
那是因為目前的APS-C機種的畫素密度普遍都比FF機種來得高所致.
例如同樣都是2400萬畫素的FF和APS-C,當然全畫幅畫質比非全幅要好.
如果FF是2400萬畫素,APS-C只有1000萬畫素的話,那麼其畫質應該就不分伯仲了吧!...(恕刪)



Nikon D810 3600萬像素
Nikon D5100 1600萬像素
像素密度差不多,所以影像品質差不多?

Canon 5D3 2300萬像素
Canon 400D 1000萬像素
像素密度差不多,所以影像品質差不多?

是在練笑話嗎?

windz0110 wrote:
低ISO的環境下,同...(恕刪)

理解一個問題!


就算是同樣一顆鏡頭,同樣一個感光元件,在比較時候APS-C還是會看起比較差!

為何?


因為本來就是不一樣大小感光元件,使用同樣鏡頭與距離,本來就是拍到不同畫面,這個就是所謂裁切意義。

相反,當你最後照片看起是相近畫面,其實他是不同大小,那比較時候自然是一個要放大1.6X來比較。



下面使用同樣一顆SIGMA 35/1.4鏡頭,在D800E同樣感光元件實驗,光圈皆相同。


在同樣距離下
FX
DX
中間影像比較
FX
DX
本身是一模一樣,因為本來就是裁切關係。


假設FX要獲得DX畫面,就要往前移動,還有往下移動,這個造成景深與透視都產生變化,雖然看起來前面範圍相近。
FX
裁切


也就是實際上當你一開始使用不同感光元件,你一開始在拍攝參數就不同。

Anatomist wrote:
我在dpreview...(恕刪)


如果你用過泥坑的微距鏡頭,在對焦無限遠時的光圈與最近距離的最大光圈值是不同的,這是近距離拍攝的失光,比較像你所說的,但不是sensor比較小才會,35mm size sensor一樣會發生。那張圖應該是指景深而不是失光,如果是失光的話,拿測光表的數值跟相機一比就知道了,如果小sensor的等效光圈值都要到那麼小,那鼻屎大的手機sensor豈不是要超大閃光燈才能拍?
理論上是這樣
但除非有輸出大圖的需求
否則只是一般縮圖
肉眼幾乎難以分辨(也可能是我木眼吧)
自己的經驗和T大一樣
鏡頭影響很大...
他的前提是CMOS用同樣製程啦
如果兩者用不同製程就很難說誰贏誰輸。
tkl wrote:

Nikon D810 3600萬像素
Nikon D5100 1600萬像素
像素密度差不多,所以影像品質差不多?
Canon 5D3 2300萬像素
Canon 400D 1000萬像素
像素密度差不多,所以影像品質差不多?
是在練笑話嗎?
又是一群太空人在討論鉛筆了,

難道你一張圖原尺寸影印會比放大一倍影印畫質糟嗎,

一樣的畫面投影到ff那麼大張的尺寸當然比只有一半的aps-c好,

這有什麼好需要討論半天的,

如果看不起手中的aps-c就好好練元素捕捉吧,

照片只有拍不好的時候才有討論畫質的必要。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