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最沒有誠意的小開箱...ZeissOtus 85/1.4 PK Canon照妖鏡


EOS5D2 wrote:
因為還找不到可愛的M...(恕刪)


怎麼會沒誠意勒~

拍得很棒阿

從你的照片我感受到滿滿的喜悅

lml640707 wrote:
那請問NFD 85L...(恕刪)


其實底片才能測出鏡頭真正的實力,也能最大限度排除干擾因素,只是能拿來測的底片幾乎都停產了。

EOS5D2 wrote:
其實底片才能測出鏡頭真正的實力,也能最大限度排除干擾因素,只是能拿來測的底片幾乎都停產了。


現在大概只能拿EKTAR或RDPIII玩票了
黑白更細但是看不到CA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EOS5D2 wrote:
其實底片才能測出鏡頭...(恕刪)



底片又不是全能,只是對於光線他可以獲得較接近原始光線類比階調變化。



否則只要用底片,你很難避免二次輸出問題,使得解析度並不是原本。




因為光線至鏡頭到底片是一次轉換,而從底片投影或著放大,則是第二次轉換。

只要是每通過一次鏡頭,那怕是放大機鏡頭或著投影機鏡頭,就是會一次解析與環原度影響問題。


是否可以說一下原本預定測試的方式?


lasparrow wrote:
樓主這麼多妖鏡,然後...(恕刪)

已噴茶!!!
我覺得過去的經典就讓它留在心裡就好

不過我用D700搭配Otus 55倒不覺得不順手
而且你自己也說Otus 85跟Otus 55幾乎是一樣大小(加了遮光罩後Otus 85還更長)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diffusionless wrote:
底片又不是全能,只是...(恕刪)


數位只贏在方便檢視而已,如果真的用底片測試,結果的檢驗多半是用原始稿件進行,複製或投影的目的只是讓結果讓更多人共享,無關實際的優劣成敗。


Horology wrote:
我覺得過去的經典就讓...(恕刪)


畢竟Canon經典鏡頭就那麼幾顆,規格又幾乎是同等級距的不拿來對比一下很過意不去。

我也說啦,85/1.4「看起來」好像很肥大(畢竟之前都只有照片,器材展也沒辦法體驗),但拿在手上的平衡感跟操作手感出乎意料的好,而55/1.4也不是不好,但是以55的焦距來說有點過長(這只是個人感覺),兩支OTUS的共同特點都是對焦操作相當平順,用起來心情很好…


有錢輪 wrote:
已噴茶!!!...(恕刪)


小心不要噴到別人,噴到的話記得要說聲對不起
EOS5D2 wrote:
數位只贏在方便檢視而...(恕刪)


檢驗原始稿件是指直接比底片嗎? 沒有進一步的放大或投影是比不出細節的吧?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EOS5D2 wrote:
結果的檢驗多半是用原始稿件進行...(恕刪)

原始稿件檢驗?

是如何檢視,這部分能夠說明?

數位缺點是很明顯,本來他就是利用非連續性的紀錄方式來紀錄影像,本身受制於感光元件在制定DR就只能利用直線區段來顯示階調,在靠近高光是極不利,而低光則是靈敏度受限於S/N問題。

也因為數位特性,在設計鏡頭時,對比與一些特性是不一樣,否則感光元件在記錄上是會有一些問題。

這裡也不是要說數位有多如何,而是不管數位或底片本身都是一些問題。


就個人所知道,檢視底片原稿應該最多還是利用放大鏡以這樣才能視力分辨下去修正原稿,有點像是寶石鑑定專用10x放大鏡去看一些內含物或析出物等。

這些是以前拍攝TEM等電子顯微鏡底片的學習過程中了解,似乎不太可能不透過另外一種鏡頭就可以把原稿所有資訊就可以靠視力辨識。


還是有其他甚麼方法是個人所不知道。

Horology wrote:
檢驗原始稿件是指直接...(恕刪)


當然是直接幾張底片排排站,當然,小弟前面講得太過簡略,要看細節只要一個等級夠的4X放大鏡足矣,只看底片是檢視整體發色及對比。

diffusionless wrote:
原始稿件檢驗?
是如...(恕刪)


就如上所述,小弟所指無需另外放大或複製是指透過像是放大機或掃瞄器等,但是簡單的一個等級夠的4X放大鏡就「足夠令個人進行檢視」。

這也是為什麼防潮箱裡的Rodenstock 4X放大鏡一直還保留著的原因。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