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認真的看完...但我看不懂這篇想表達什麼?1.是想表達50L縮光圈會移焦? 這不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嗎?2.是想表達85L再F1.2~F2.8都有色散現象?3.是想表達A7是好機? 對焦超級準? 還是峰值是好物呢?
binglien wrote:----------...(恕刪) 測試中所用的測焦板....因為是DIY的~真的準嗎?會不會有誤差啊???而且測試的data 是只測一次 還是測很多次什麼環境下測的?我只相信Datacolor Spyder LensCal測焦板=.=因為它的測焦板可以裝在三腳架上 而且板子上還有水平儀至少會比較正確一些雖然早就知道50L 有縮光圈焦點偏移的問題但是PO此文是想表達 使用50L時請使用LiveView或A7嗎???
fake802 wrote:我也認真的看完,但有...(恕刪) 主要是這樣測試等於近距離球差狀況,如果殘留球差很大時候,就會在出現縮光圈明顯後移現像。focus shift不同距離下,其球差也是不同,通常一般鏡頭是越近球差是較大,所以並不是每一個大光圈鏡頭在實務使用都會出現。至於為何像差狀況和對焦平面有關?另外上面其實就隱含一個觀念,為何鏡頭要<對焦>,以及<對焦>本身是代表是什麼意思?原本一顆鏡頭,是這樣以無限遠平行光為基準點,此時鏡頭像差修正,是往接近無限遠平行光物體得像差越小。1/S+1/I=1/f此時物距=無限大,像距=焦距。NIKON 55mm F1.2H'到F'的距離就是焦距55.5mm。H'為主點,就是相當薄鏡片中心,只是厚鏡片或鏡組會有入射和出射分開的差異。F'就是所謂焦平面,也就是感光元件或底片位置。當主體位置偏離無限遠,而來到近距離,本身對於鏡頭就是相當發散,所以鏡頭需要往前移動位置,修正發散光路,這時候1/物距>0,所以像距>焦距,也就是鏡組是往前移動。近代鏡頭,只是藉由局部鏡組來移動修正像差,因此,也會產生不同鏡頭焦距會隨著距離變化而變化,只是其變化幅度並不像變焦鏡頭那樣大。因此所謂對焦,本身就是利用鏡頭內移動,來修正光路像差,使得此距離物體的光線像差達到最小。所謂對焦平面,其意義就是此位置鏡頭像差最小位置。所謂景深,其實就是在於從像差最小位置(對焦平面),向外遞減,其產生解析力下降,是人眼分辨力範圍內,就會感覺還是清晰。這個也是為何越近距離時候,其光線發散狀態會更偏離平行光條件,也就是發散狀態會更明顯,因此近距離對焦,移動距離也要隨著非線性急速增加,其景深也會急速下降。
binglien wrote:CANON變焦鏡中變形率最低與解像力最好的鏡頭...(恕刪) 無意冒犯,目前CANON最好的變焦該是EF200-400mm f4.0L IS無誤。另外50/1.2L原本就存在像差問題,縮光圈焦點外移幾乎無解。越近越明顯!只能在拍照當下考慮預設使用光圈數值與拍攝距離還有對焦色溫,然後在機身上去做對焦調整。另外圖有點歪,說服力會弱很多。
的確是的!這現象不是所有鏡頭都出現,中焦段因為適合拍攝人像,又都會以大光圈來設計,因此在F值小(光圈特大時)就容易出現縮光圈後移焦的現象,真正問題在於AF自動對焦,無論對準校準後,拍攝時縮光圈移動的情況更是[明顯的]產生,但是前移是嚴重的問題,因為會完全無法將景深範圍包含於主體上,後移則還可,因為景深剛好包圍了主體!
diffusionless wrote:主要是這樣測試等於近...(恕刪) D老,太認真了,這樣玩不下去。大光圈鏡因為球面像差的修正導致縮光圈焦點會移動已經是被知道超過半個世紀的事情了。我只是看不懂這麼多年後為何...有人特地拍照來證明這件事情。
fake802 wrote:D老,太認真了,這樣玩不下去。大光圈鏡因為球面像差的修正導致縮光圈焦點會移動已經是被知道超過半個世紀的事情了。我只是看不懂這麼多年後為何...有人特地拍照來證明這件事情。 push Canon趕快出FF無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阿
lml640707 wrote:push Canon趕快出FF無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阿^++^...(恕刪) 無反如果依然使用全開光圈對焦時~問題就仍然存在EOS LiView時有時候因為景深過淺~反而偶爾相機因為沒有相位差對焦功能會自動縮光圈對焦就比較準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