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心得】650D內閃補光試拍(閃燈的特性是「凝結」,請問原理為何?)


timy312 wrote:
我平常總是喜歡拍愛亂...(恕刪)


我看你要買閃燈了,盡量不要對小朋友直打閃燈對眼睛不好
台灣還要重北輕南多久???
平常快門捕捉影像,快門決定自然光"累積"在感光元件上的時間
但是用閃燈的時候,由於補光亮度很亮,光"累積"在感光元件上的速度比自然光快很多,要達到相同亮度的照片閃燈只需要閃一瞬間就能達成,所以有凝結效果

lonelyisland wrote:
平常快門捕捉影像,快...(恕刪)


我也有這樣的感覺~
所以才有些大師說閃燈是欺騙相機的機器

可以讓畫面的對焦更銳利~

也難怪職業攝影師拍照打燈學問如此高深了~
尤其是人像攝影 有燈沒燈應該差很大吧
timy312 wrote:
我也有這樣的感覺~
所以才有些大師說閃燈是欺騙相機的機器

可以讓畫面的對焦更銳利~

也難怪職業攝影師拍照打燈學問如此高深了~
尤其是人像攝影 有燈沒燈應該差很大吧...(恕刪)

樓主看了這麼多回文...總算多了兩句實在的話!

首先,攝影就是"光的藝術"(閃燈 = 光,閃燈用的好 = 光的藝術)

再來就是快門這種東西在百分之九十的照片,都是追求安全快門下去拍攝(沒有手震或人(物)震-被照物),常用的計算方法就是1/等校焦段,不過現在有防手震的加持,還有高畫素的因素,或略增或略減這個預估數值。但在錄影的想法就不是這樣了,一秒24, 30 或是60張照片所拍攝的影片,至少要1/24, 1/30 和 1/60以上的快門;這些就是錄影慢的快門,不像照相機還可以慢到1/2, 1/3, 1/6...,大致上錄影會用1/80左右的快門,畫面才會比較違和(佐證的方式就是近期的FullHD影片都是60p,在高上去基本上的120p只剩動作片有這種需求了),所以不會用到1/200這快門,基本上到這種的情況可以算是高速連拍的情況下才會用到了,這才是所謂的凝結。

最後總結一下你跟以上論點的結合,在光的藝術上你想拍出一張正常的照片,就是拉高ISO+大光圈,這點你也有拉一點,而不是只有主體,我上面所講的凝結其實是整張畫面的,而不是主體明亮有突兀的感覺(不是說這種感覺不好,存粹是光(閃燈)的特性,前景和後景相差比較遠就會如此);再來就是在快門的部分,被攝物在移動的狀態當然是用1/125-1/250比較好,但1/60-1/100左右的快門會比較有一點溫度;當然這些是比較學院派的說法和解釋啦,平常拍照有拍下來紀錄到比那些像我用嘴巴拍照的還實在


PS. 鏡頭太大又用內閃,可以試著把遮光罩拆掉拍攝,多少避免一點陰影~
凝結是快門變快

閃燈只有補光跟製造光

閃燈很好用^^ 600EX不後悔的選擇~

之後還在入一支副燈580II 雙閃補光 棒的咧~
timy312 wrote:
發現不打閃燈時拍動態的小朋友,糊掉甚至失焦的機率頗高!
可是只要打了閃燈,幾乎張張準!而且準到毛髮細節也看得更清楚~(恕刪)


0916881688 wrote:
如果一樣用快門先決,有沒有閃光燈都設定60分之1秒 你認為有閃光燈,照片還是比較不會糊嗎?
(恕刪)


樓主以內閃補光,就會得到沒有糊掉和失焦的照片,是真的.
如果有沒有閃光燈都設定60分之1秒,拍得的照片,加了內閃那張照片,真的會比較不會糊喔!

其原理如下:
每張照片裏頭組成的每一個感光畫素單元的曝光表現,是由快門釋放期間所累積的感光結果.
若不打閃燈,那麼,每個畫素的曝光結果就是快門釋放期間的感光總和,包括主體移動的模糊,手震的模糊,失焦的模糊全數都予以詳盡的記錄了下來.
打了閃燈,每個畫素單元所紀錄的是主體移動的模糊,手震的模糊,失焦的模糊加上閃燈的數百,數千亦或只有數萬分之一秒的閃光總和,但由於其中最強的感光量是來自閃光,因此,表現上看到的是閃燈補光的量為主,其它的主體移動的模糊,手震的模糊,失焦的模糊的光都被壓下去了(被加進去或稱被吃掉了).

不知這樣的解釋看得懂嗎?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魯獅 wrote:
樓主以內閃補光,就會...(恕刪)

謝謝魯獅 , 受教了
我也喜歡用閃燈控制光線來源和強度,可是有時閃光太硬,被拍著會感不適。

我會在閃光燈前自製擴大光源的柔光罩。市面上外的大小跟閃燈發射的大小差不多,效果只會減小power,沒有擴散光源。可以再DIY一下
小朋友就是不聽話, 常常離家出走... :D
魯獅 wrote:
樓主以內閃補光,就會得到沒有糊掉和失焦的照片,是真的.
如果有沒有閃光燈都設定60分之1秒,拍得的照片,加了內閃那張照片,真的會比較不會糊喔!

其原理如下:
每張照片裏頭組成的每一個感光畫素單元的曝光表現,是由快門釋放期間所累積的感光結果.
若不打閃燈,那麼,每個畫素的曝光結果就是快門釋放期間的感光總和,包括主體移動的模糊,手震的模糊,失焦的模糊全數都予以詳盡的記錄了下來.
打了閃燈,每個畫素單元所紀錄的是主體移動的模糊,手震的模糊,失焦的模糊加上閃燈的數百,數千亦或只有數萬分之一秒的閃光總和,但由於其中最強的感光量是來自閃光,因此,表現上看到的是閃燈補光的量為主,其它的主體移動的模糊,手震的模糊,失焦的模糊的光都被壓下去了(被加進去或稱被吃掉了).

不知這樣的解釋看得懂嗎?...(恕刪)

以這個觀點下去延伸,那假如用最快的閃燈同步快門1/200(內閃),好像又不太能解釋了。能解釋的只有主體亮了點,所以亮度夠,就算有晃到沒晃到都會清楚顯現(但是1/200快門夠快通常不會晃到);除非那台相機在大白天亮度充足的時候用1/200的快門配合適當的EV拍此來很不清楚,就另當別論。

PS. 因為樓主三張照片有兩張是用1/200下去拍的,所以用1/60下去解釋狀況會不太一樣;冒犯或錯誤之處還請指點見諒。

a277888 wrote:
首先,攝影就是 "光的藝術"(閃燈 = 光,閃燈用的好 = 光的藝術)..(恕刪)


補充一下,包含把錢花光的藝術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