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nza1008 wrote:
大家好 我只知道通透...(恕刪)
再來我講一個我也不是很確定的東西
那就是
現在拍攝的照片為14位元
而我們的螢幕顯示不出來該14位元的所有顏色
所以感覺比較偏平淡
有試過用機身的Adobe RGB拍過照片你們就會知道
Adobe RGB的色域廣於一般螢幕的RGB多多了
我曾經想過因為Adobe RGB能紀錄的顏色較為豐富
所以在外拍時將機身紀錄色域改為Adobe RGB
回家看卻嚇了我一跳
因為高出螢幕RGB色域的顏色全部都變成顯示不出來的顏色
也就是例如螢幕RGB是100%,Adobe RGB則是150%
那將螢幕的RGB100%拉長到150%
於是中間造成了中間顏色原本順暢的漸層的斷層
導致某些顏色根本就出不來
會不會是相機紀錄的14位元
高於我們螢幕的顯示能力
才會造成這樣的狀況?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對我而言..通透不完全只是對比造成的
舉例來說.. 我們在素描畫一個罐子
通常側面會用光影的漸層來表示其立體感 使罐子在畫面中感覺是立體的 有空氣存在的
但如果我們硬在罐子邊緣硬線條 那整個罐子的立體感就會不見了 整個變得很平
基於上述例子 基本上動態範圍愈高的機種 漸層表現愈好 立體感應要愈好才對
但新的canon機子立體感沒有比較好 為何?
因為晶片後制銳化愈來愈明顯呀, 後期的機種
人像跟物體的表現都和NIKON的調調愈來愈相近 邊緣都像被圍了一圈線條
為何要這樣 我猜是因為抹雜訊愈開愈強的是其中之一原因吧..
(PS. 抹雜訊就是要搭配銳化 畫面才不會過軟)
大家可以看看每家廠牌同期的APS機種跟全幅機種拍出來的感覺
為何全幅機立體感好很多 除了全幅的相素開口率大所以色階較綿密外
另外就是全幅機的雜訊抑制不用開這麼大, 所以銳化也可以少一點
大家也可以再做一個實驗:
拿一張自己認為很有通透感 人或物體很立體的照片
放進後製軟體 把銳化跟邊緣線條寬度開到最強
轉出來看看 就會發現整個立體感會下降很多 照片畫面變的很平
用以上的論點就可以知道 為什麼sigma相機拍出來的相片 通透感會這麼強的原因了..
光是省去低通濾鏡 就比大多馬賽克cmos的機種省掉許多後制銳化的強度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