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問全幅廣角鏡和APS廣角鏡拍風景的差異?


SOLARX wrote:
以長曝光拍車軌, 使用低ISO, 那是否用全幅和APS機身, 差別並不大?
拍攝遠方山岳, 希望景物清晰而用小光圈, 那是否用哪種機身的差別也不大?

片幅愈大, 景深愈淺.

你縮小光圈, 不就是為了拉長景深嗎?

換了片幅更大的機子, 那你光圈就得縮的更小, 才能得到同樣的景深.

tech1st wrote:
片幅愈大, 景深愈淺...(恕刪)


這個論調似乎是錯的
主要差異在視角的不同

SOLARX wrote:
關於APS機身升級全...(恕刪)



我也想知道
tech1st wrote:
片幅愈大, 景深愈淺...(恕刪)


mjohns wrote:
這個論調似乎是錯的
主要差異在視角的不同


先前在下也以為 "片幅愈大, 景深愈淺", 看過一些前輩討論, 才發現事情不是這麼直接.
比較精確的講法應該是: "使用同一實體焦距及同一光圈值時, 片幅愈大, 在維持同樣視角 (或被攝主體在畫面中所佔比例大致不變) 的前提下, 會縮短拍攝距離, 導致景深愈淺".

舉例來說, 假設以 Canon APS-C 相機搭配 16-35mm f/2.8L 鏡頭拍攝一座建築, 焦距調到最短, 光圈開到最大, 在距離 10 公尺處畫面剛好可以容下整座建築.
接著改用 FF 相機搭配同一顆鏡頭, 同樣的焦段和光圈值, 則在距離 10/1.6 = 6.25 公尺處就可以拍下整座建築, 距離縮短是導致景深變淺的關鍵.
若使用 FF, 但仍在距離 10 公尺處拍攝, 則景深與 APS-C 相同, 但畫面會變得寬闊 (視角變大), 主體所佔比例變小.

回到樓主的問題, 就純粹拍攝遠景 (例如 10 公尺以上) 而言, 無論是用 10-22 或 16-35 或 17-40 的廣角端, 景深已涵蓋被攝主體到無限遠, 縮光圈也幾乎不會改變, 也就是說 f/2.8 到 f/22 拍出來的景深基本上都一樣 (可參考景深計算器). 不過縮光圈在一定範圍內可增加解析度, 通常在比最大光圈小兩三級時有最佳表現. 至於透視感會隨焦距有差異, 但要有前景後景之分才能看得出來 (在下沒比較過不知道差多少), 若都是遠景就沒差了.

鏡頭造成的差別, 其一應是如樓上所說, 實體焦距越短時光學修正 (像差, 變形等等) 就越困難, 從而導致畫質難以提升, APS-C 專用鏡頭在此較為吃虧. 然而 APS-C 鏡頭只需顧及較小的成像圈, FF 鏡頭必須涵蓋約 2.56 倍的成像面積, 如何維持邊角畫質是 FF 鏡頭設計的難處. 這方面各有高下, 就看各個鏡頭的測量數據 (例如 Photozone 的評測) 與實拍 pk 吧.

至於感光元件部分, 現在通行的 FF (如 5D2) 解析度比 APS-C (如 7D/60D/600D 等) 高, 這方面是有實驗數據證明的. 即使使用低 ISO, 可有效抑制雜訊, 也無法提升 APS-C 本身的解析度.

結論: FF 搭配廣角鏡頭的表現應該比 APS-C 搭配等效焦距相同 (實體焦距更廣) 的鏡頭來得好.
到底好多少? 有請高手們測試了...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thenelin/ 歡迎參觀指教

畫質部分好像有很多定義方式,

比較容易感受到差異的是所謂 "邊角畫質" 與 "100%放大檢視" 的畫質,

不過, 這不是跟鏡頭的關係比較大嗎?

不曉得neildyk前輩所指的是不是這個部份?



neildyk wrote:
高ISO表現和景深更...(恕刪)
現在全幅和APS主要差別在於,同一世代的APS畫素都太高了,例如5DII是2110萬畫素的密度,而7D,60D,600D,550D都是1800萬畫素,相當於全幅的4500萬畫素密度.

畫素越高,即畫素密度越高,畫素單元面積越小,導致感光能力越差,成像的畫質表現就越差,相對的燥訊就越高(S/N比),雖然同樣可以使用ISO6400拍照,使用同一顆影像處理引擎,但APS畫素面積小,因本質的S/N比就比較差,導致處理後的畫質還是比不上全幅,即使在基本ISO100時,畫質還是比全幅差的.

假設今天Canon出一台850萬畫素的APS-C機身,使用的影像處理引擎和數位電路都和5DII一樣的話,無論ISO100或6400,其畫質和5DII絕對是一樣的,但連拍速度,卻反而比5DII更快.

唯一不同的是,使用同一顆鏡頭,例如24mm,全幅可以拍得比APS(約38mm)更廣的範圍.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D3/D3s/D3x/D700也能當APSC用,最經濟實惠,不用再買第2台機身

想到以前作3機流(350D40D5D),重死了~~
最後350d40d都賣了,只留5D

的確 10-22 的星芒是很多人詬病的地方,

不過 16-35 的價格也是讓很多人卻步的,

目前看起來, 全幅用戶的廣角鏡好像都是配 17-40比較多的樣子!

sir1688 wrote:
都是5D2+16-3...(恕刪)
以魯獅前輩的這種說法,

那5D的畫素比5DII來得少, 是否代表在畫質上的表現會更好一些呢?

不過我猜 影像引擎的改朝換代, 應該多少能彌補上述的這種問題吧!

Canon的第五代引擎真不知道要撐到何時才推出.....


魯獅 wrote:
現在全幅和APS主要...(恕刪)
ethene wrote:
至於感光元件部分, 現在通行的 FF (如 5D2) 解析度比 APS-C (如 7D/60D/600D 等) 高, 這方面是有實驗數據證明的 (例如 Photozone 的評測). 即使使用低 ISO, 可有效抑制雜訊, 也無法提升 APS-C 本身的解析度.


7D/60D/600D/550D的1800萬畫素約等於全幅4500萬畫素,照理說,4500萬畫素比5DII的2110萬畫素應該是有更高的解析度(解像力)才對,為何不但畫質較差之外,解析度並未提高呢?

原因是,鏡頭的解析並未比2110萬畫素高出多少.

假設鏡頭的解析只有2500萬畫素,那麼使用4500萬畫素的CMOS怎麼榨得出4500萬的解析呢.

鏡頭的解析若只有2500萬畫素而已,那麼無論用的是2500萬畫素(40D/400D),3000萬畫素(450D),3750萬畫素(500D),4500萬畫素(7D/60D/600D/550D),6000萬畫素(傳聞中的Sony A77),拍到的照片也同樣只有實質的2500萬畫素解析而已,雖然照片檔案變大了,就如同把2500萬畫素拍的照片,使用影像軟體PS,把長和寬(畫素)以運算的方式加大而已.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